第九十三节 蛮夷倭寇 (第3/3页)
长一智,刘山此时深深起会到穿越者也有自己的苦衷,连说话平时都要小心谨慎。
“刘山兄弟看来也是明白人,那我就直说好了。在凉州那一块,突厥屡屡犯境,以前秦王在长安的时候还好一点,自从中原这边战事一起,那边的突厥人看到有机可成,经常骚扰我边境,上个月,边境每天来报,到了月末,一天甚至来几份加急军报。可是,大军此时脱不开身,而凉州的守将实在难当大事。”
听李毅一说,刘山就明白,秦王在中原战争中屡立头功,早就和太子的人隐隐对上了,一方面是长子继承父业的传统,一方面是另外的儿子太过优秀,两边相争,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凉州地界,想来此时控制在太子的手上,而太子的人想来是抵抗突厥进犯屡次不力,所以此时朝中肯定有声音让秦王派人抵抗。但是此时秦王大军都在中原,对付王世充,秦王也必尽全力。亲王府的兵力全部在这里,自然不可能去凉州地界。而且,秦王若是派兵前往,必然和太子的人有所不和,到时到倒是不利于抵抗突厥人的进犯了。
一方面是朝中的争执,一方面是凉州的兵权,而暗地里是早就存在的兄弟权位之争。
刘山想一想就觉得头疼,也算是明白,史书不一定可信,历史上的秦王是被逼无奈才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可是刘山此时知道,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
其实,刘山也明白,历史不一定可信,历史是胜者写出来的,以前不是出过一个司马迁,就是因为写了真正的历史,被人将身上弄的少了一块。可是,史官里面又有多少人像司马迁一般耿直,或者,这就是传统,胜利者往往需要歌功颂德,对于不利于自己的声音,自然要尽力压制。史官们也不是傻瓜,官做到那个位子,也知道什么是该写的,什么是不该写的,什么地方应该改,什么地方应该涂掉。在君主专治的时代,历史中有增删添改的地方很多。其实,别说君主****,即使共和制时期,这种事情也不会少。
“刘山兄弟在新安宣阳这两仗打下来,实在让人惊叹,其中曲折计策,实为天人之作。所以秦王想刘山兄弟此时带兵前往凉州地界。驱逐突厥,复我国土。”李毅继续说好话。
“让我去,恐怕是因为我是新人,明面上不是秦王的人,也不是太子的人,而实际上自己只能依附秦王,所以我去才最为合适吧!”刘山心里想着。
“外邦欺人太甚!”嘴上,刘山只说了一句。
“也亏秦王此时竟然能想到让我去凉州对抗突厥,这里到凉州行军,估计一路上不停也到了九月。”刘山在心里说道,此时的刘山也知道自己在拿下了宣阳以后,已经不能在这里停住脚了,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奇怪,开始的时候,没有兵没有将,自己什么也敢拼,什么也敢干,可是真的拉起队伍,才知道,该退的时候也要退。
而且,此时前线战事已经陷于僵持,自己此时待在这里,只能等郑王平匪的大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听起来似乎很风光,很勇敢,可是刘山知道,做这种事情的要不是疯子,要不是傻子。
而且,刘山也实在不想干自己人杀自己人的事情了,比起杀郑王的兵士,刘山更愿意杀那些番邦蛮夷。
刘山此时不仅又想到那句话,愿帅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胸中义气,年少义气,不仅在胸中充斥。
刘山最后想到了新安的百姓,自己在新安虽然仅仅几天,但是这里的百姓却很拥护自己。
不过,到时候若是城破,还是自己带人死守而破的话,百姓就危险了。历史上可从来不缺少一座孤城死守,被破城以后屠城的事情。王世充这种人做这种事情更是成为了习惯。但是若是城里的百姓推翻了可耻的进攻者,重新投到郑王的怀抱,那结局就大不相同了。
开始的希望是秦王可以拖住郑王的大军,此时想来,已经不可能了。为了百姓,自己也该离开了。
大概九月到凉州。
忽然,刘山只感觉自己的心狂跳几次,额角已经流出冷汗。
好算计,竟然可以算出突厥人大举进攻的时间。刘山此时已经记起,大唐武德三年九月,突厥大举进犯大唐凉州地界。刘山是因为记住历史,而秦王可全部是推测。
---------
才看到那天少更了一节,今天这节四千字,所以晚更了,晚上还有一节,算是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