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零章 直把杭州作汴州 (第2/3页)
,识破了他的计划,不但没有算计到秦天德,反而害的赵眘受辱。
看到史浩承认,秦天德笑了。
史浩,字直翁,南宋著名政治家,在赵眘登基后,曾任参政知事,恪尽职守推荐贤能,其陆游就是他推荐的。
在他升任国博士与赵构有了密切接触之后,他对赵构表示了应有的敬重和理解。就是这种理解,使得赵构对其极为信任,常常向其询问施政之要,而史浩总是回答说,最重要的是保固边鄙,收拢人才。为此史浩还向高宗推荐一批杰出人才,高宗也采纳了他的意见,并重用了一批杰出之士。
在赵眘被立为太的过程,史浩可谓功不可没,一直暗指点赵眘,多次替赵眘化解危机,在赵眘即位后,官至参政知事。
不过很显然,由于秦天德的出现,史浩的仕途历程发生了改变,现在本应还没有了进士的史浩居然出现在普安王府,想必是发生了什么变数。
对于此人,秦天德并无恶感,他迈步来到史浩面前,小声说道:“若是没有本官,普安王有你辅佐足以,可惜如今本官成了太谕德,你的才能还是用在治理地方上好了。”
说完这句话,他也不敢史浩有没有听懂,转身离开了。而史浩却因为秦天德离去前的那句话陷入了沉思之,久久不得其解。
“先生,为何你刚才不让本王杀了那奸臣?”
赵眘的问话打断了史浩的思绪,他虽然仍旧无法理解秦天德话的含义,但却不知为何心有了一丝惆怅之感,而这惆怅还带有点点开心。
“殿下,是臣失策,没想到此人居然如此狡诈。且不说此人深得官家宠幸,只说他刚才在动手之前已经占了义理,若是您杀了他,恐怕会令官家所厌,再无机会。”
“那有什么要紧?秦桧老迈,时日不会太多,其秦熺又无大才,只要再杀了秦天德这奸臣,即便将来琢皇兄继位,只要没有奸臣逆贼从旁祸乱朝堂,我大宋必能兴,到时候收复汴梁犹未可知。
再说了,秦家叔侄不但把持朝政,如今秦天德更是花言巧语讨好了父皇,身负考核本王和琢皇兄品行之责,本王哪里还有机会?”
看着一心为了江山社稷的赵眘,史浩心微叹,暗叹赵眘将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殿下切莫再有如此心思,今后当需交好秦天德此人,说不定一切尚有转机。”
“转机?先生此言何解?”赵眘却是一愣,惊诧的看向史浩。他不是鲁莽之辈,之所以以前对秦天德不假颜色,一是因为他对秦桧的厌恶使得自己无法笑脸面对秦天德,二是因为他已经放弃了继承帝位的希望,只以为一切都被秦家叔侄控制,自己再无半点可能。
“微臣也不知道,只是感觉此人心思不同常人,微臣之前对他的判断或许有误。”
就在赵眘和史浩议论着秦天德的时候,临安城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屡试不第的名叫林升的士,在西湖湖畔附近的酒肆豪饮后,诗兴大发,在酒肆墙壁上留下了一首名为《题临安邸》的七言绝句。
诗曰:山外青山楼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