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补考的日子 (第3/3页)
长期亲密伙伴关系。无奈人家根本高攀不起,平时总是爱理不理的。
现在人家主动来凑热乎了,胡校长断然不会放过天赐良机。这个寒假期间,胡校长马不停蹄地,连续出访了海外四五所大学,迅速和其中二家商业谈判成功,签订下双方资源交换友好协定。
最多还有一个月,这二所洋人大学的学期交换生,首批40个名额,就会如期出现在夏工大的校园里头了。而且,人家还眼巴巴,恨不得多送几个学生过来。那种若有若无的迫切感,谈判之中可是眉眼之间,依稀掩饰不住的。
胡校长至今没搞懂其中的合理化商业运作逻辑。洋人明明急于要送学期交换生过来在夏工大,却又同时不愿意接受对应比例的本校生过去。
急于求成的胡校长,最终签订下的协议比例是2:1。夏工大每接受二个洋学生,就可以送出一个学生过去他们的学校。双方短期互换,互驻时间为一年。每三年协议重签一次。
虽然不是太公平,但是胡校长也觉得这样的协议,足以闪耀大学圈同行了。毕竟,同行的常见弊端,通常都是东方学生想出去,名额不足;西方学生却不愿意过来,名额剩余。
至于那些洋人大学生为何突然要涌过来,这个就不是胡校长的工作重点了。反正,生活起居宿舍饮食接待方面,夏工大这边是没问题的。
胡校长左右思量了半天,也只想到了二个能解释此事的理由:
其一,十多年来,夏工大的硬件建设很出色,楼堂馆所大量增加,校区风景也一片江山如画。
其二,国家综合国力强盛的原因。例如国内的无现金支付,共享单车,餐饮业一流电商服务等等,都被洋人大学视为高科技潮流创新手段。他们的学生,大概是想过来取经的吧?
走廊里,一个年青的大学男讲师,迎面看到了胡校长之后,很客气的首先出声问好。
胡校长面无表情地点头回礼。当双方错过身位之后,胡校长的眼神才浮起一些不满情绪:
要不是这些讲师教授们,在补考学生人数上胡来蛮搞,自己又何至于,要为他们收拾烂摊子呢?!
若不是需要做一些亡羊补牢工作,自己下午就是在补飞机觉,而不用辛苦过来巡视补考会场了。
(下一章节预告:《补考的日子》2)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