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论文答辩】 (第1/3页)
陈贵良打完电话回教室,答辩评委又来两位。
再等一会儿,老师们终于到齐了。
总共四个。
三位哲学教授,一位社会学教授。
今天这场是哲学系的答辩会,外系委员请来一个社会学教授,既满足规定又正好针对陈贵良那篇论文。
很快,第一位同学上场。
“评委老师好,同学们好,我的论文题目是《畏与无,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中“本真存在”的路径比较研究》。本论文试图比较海格德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向死而生和畏的情绪体验达到本真存在的路径,与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通过心斋、坐忘、齐物等功夫消解主体性、融入无的境界……”
答辩主席是教西方哲学史的陈教授:“你的论文选题很有勇气,做比较哲学是相当有难度的。我的问题很直接,你如何避免这种比较沦为格义式的比附?海格德尔的存在与老庄的道,海格德尔的畏与庄子的坐忘,是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语言和问题意识中产生的概念……”
那位同学有点紧张,刚回答时磕磕巴巴,但渐渐就流畅起来:“谢谢陈老师提醒。我明白您的担忧。我尝试不是直接比较概念,而是比较他们面对的问题。他们都面对人被日常性、沉沦状态所遮蔽的困境……”
陈贵良在下面听着,感觉这位同学挺牛的。
或者说,此时的北大哲学系挺牛。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存在。
哲学系大部分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
但也有一些牛人,主动选择哲学系。这类人物,一般都特别厉害,而且往往选修大量非哲学课程。
陈贵良旁听了大概40分钟,总算轮到他上场。
“评委老师好,我叫陈贵良。我的论文题目是《现代性的生育悖论:工业文明中的主体性异化与人口再生产危机——基于韦伯理性化理论与第二次人口转型理论的交叉研究》……”
四位评委老师互相对视眨眼,虽然没打算故意刁难,但还是想知道陈贵良的真实水平。
因为陈贵良长期忙于管理公司,根本没啥时间上课和看书。
万一这篇论文是请人代笔的呢?
又或者,干脆就是他的两位论文指导老师在喂饭。
过肯定必须得过,顺便考验一下。
陈教授说:“陈同学,你的论文视野非常宏大,将韦伯、哈贝马斯、福柯的理论与人口学实证进行了很有野心的整合。我的问题要回到哲学的根本,即概念的定义上。”
“你全篇使用主体性异化的核心概念,在黑格尔—马克思的传统中,异化指向的是主体与其类本质的分离。在你的论述里,现代人究竟是与其什么样的生育本质相异化了?”
“你是否在暗示存在一种前现代的、未被异化的、更本真的生育状态?如果是,你如何界定它,并避免陷入对传统的浪漫化想象?”
好特么犀利的提问!
陈贵良深吸一口气:“谢谢陈老师这个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