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42、最后的地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42、最后的地球 (第2/3页)

之前学者们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是真理一样。

    马可可认为,量子不单单存在于微观世界,更加存在于宏观世界。既然能量是一份一份传递的,那么宇宙为何不能是一份一份组成的。

    为了证明自己想法,他开始研究自然界最大的物质——物理规律!

    很有意思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是依靠研究物质得出物理规律,他却要去研究规律。这就像文学作家依靠文字研究怎么写出绝世佳作,他却去研究微生物如何产生文字。”

    季无命:“他怎么证明呢?如果不同时空的物理规律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本没有方法得出其他时空的真实信息。”

    霍仙:“是的,这就是著名的〔翻译悖论〕。

    如果地球和月球的物理规律是分层的,

    例如月球燃烧不发光发热,反而是吸收光和热。那么处于边界的光子,会一个射向火苗,一个射向地球。

    在地球人眼里,有光线向眼睛射来,毫无疑问,该物体在发光。

    此时,光子就像一个卑鄙的翻译官,把月球的“语言”翻译成了错误的信息,但是地球无法判断,因为地球不懂月球的物理规律。”

    季无命:“那马可可是怎么发现这个卑鄙的翻译官的?”

    霍仙:“因为量子力学,马可可在研究量子传递能量的时候发现,如果能量是一份一份传递的,那么甲粒子是如何保证自己能够传递给乙粒子呢?”

    季无命:“不是因为场的约束吗?”

    霍仙:“是的,电场可以约束电子的运动轨迹,引力场可是约束几乎纯能量的光子的运动轨迹。

    中学生都知道电场线,磁场线,马可可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电磁场是这样的?

    在马可可看来,场就是一个翻译官,它告诉了地球应该发出怎样的引力,也告诉天外的陨石该如何坠落。

    如果能量是一份一份传递的,那么毫无疑问重力场也是一份一份传递的。

    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太阳的重力场至少有2光年,而光速才30万公里每秒,也就是说2光年外的物质受到的是两年前的太阳引力。”

    霍仙停了一下,目光穿透到了远方,继续说道:“十年前,马可可在我的学术报告会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果太阳的质量突然消失了,那么两光年外的物体还会受到太阳的引力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