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二六章 王苏惣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二六章 王苏惣学 (第3/3页)

笑。

    王守仁说的是‘子贡拒金、子路受牛’的故事……

    鲁国曾有法律,从外国赎回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可向官府领取赏金。子贡赎了鲁人后,却认为‘行善不应求利’,坚持不领赏金。孔子知道后说:

    ‘子贡错了。从此以后,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孔子的意思是,子贡虽然得到好名声,但百姓会因为道德压力不好意思领取赏金,自然就不会赔本去赎奴隶了。

    后来子路救了一名落水者,对方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坦然收下。孔子知道后却表扬他:

    ‘子路做对了,以后鲁人必救落水者。”

    所以孔子的核心考量很简单:评价行善,不看个人是否‘清高’,而看其行为能否鼓励更多人一起行善——让行善有合理回报,才是让善举延续的长久之道。

    ~~

    孔子都这么说了,王守仁也就接受了苏录的建议,而且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你这‘权责共生’,倒补了我从前的缺!我总想着当‘舍己为人’,却忘了‘权责相当’才能让人愿主动担事——就像老师教书得有束脩,当兵打仗你得发饷。这样‘担事’才不是苦役,而是正经活法!”

    “老师说得太对了!”苏录抚掌赞道:“付出了要求回报,并不会搞坏社会的风气。真正欲壑难填的,反倒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官员士绅!”

    “嗯。”王守仁点点头,提笔在墙上写下了‘明知识、致良知、笃践行’边上又加一句‘衡权责’。

    ~~

    至于方法论,早就已经贯穿于两人之前的探讨中,就是苏录的‘假说演绎法’。

    而‘致良知’是方法论根本,‘明知识’与‘笃践行’是支撑与落脚……

    两人又用了不知多少时间,将能够着的洞壁上都写满了字,终于将这门学说基本构建完备。

    待到苏录落下最后一笔,王守仁定定看着满山洞的字迹,神情平静道:“我从来没有这样笃定过,这……就是我苦苦追求的圣贤之道了!”

    “那么恭喜老师了,终于开宗立派了!”苏录也长松口气,将已经秃掉的毛笔随手丢在地上。

    “呃……我们这个宗派叫什么?”王守仁忽然一愣怔,俩人研究了这么多天的,就是忘了起名字。

    “王学?”苏录道。

    “哎,至少也要叫王苏之学。”王守仁却摇头道:“而且不能只用名字命名,还得有一个总括之字,比如‘程朱理学’。”

    “新学?”苏录又建议道。

    王守仁却听成了‘心学’。“唉,不合适。我们已经离陆九渊的心学太远了。”

    他摇摇头,看着山壁上最大的两个字——‘物’和‘心’,眼前一亮道:

    “还是叫‘惣学’吧!”

    说着便提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惣’字道:

    “惣是总的异体字,为‘统合、总括’之意。所以‘惣学’,意为统合心物、知行、权责的总体学问!”

    ps.王苏终于悟道了,累死个老和尚了……求月票支持一下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