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东京大学堂的窘境 (第2/3页)
资低些,也是这些学生的首选。户部召算学科二十人、生物学科(含农学)十五人,工部召了算学科、格物科、化学各十五人。其他的被商家和工坊都分了去,这一届的学生成了香饽饽,全被聘走了。
第二届的学生们也备受鼓舞,学有所用,后顾无忧。所以理科的学生们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发誓要努力学习,争取进工部、户部。这场招聘会也在官方和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官方上,看到的是这些学生在东京大学堂里只需学习三年,就能超过那些在衙门滚打了几十年的皂吏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不会被衙门内的污浊所染,到后来东京大学堂毕业的理科学生一毕业都会被官方征聘,当然只是后话了。民间看到的是自家的孩子,上了东京大学堂里,就有了出路,你找份体面的工作,不受劳累之苦,所以就会动心。
孟鸣根据前世的观点,就是知识无贵贱之分,即使是官员也不过是以读经义为科考晋身之资,不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古代,尤其春秋战国间,知识分子第一个兜销的好对象,当然是卖给人主--各国的诸侯,执政的老板们。如果卖出去了,立即就可平步青云,至少可以弄个大夫当当。其次,卖不到人主,就卖给等而下之的世家,如孟尝君、平原君等四大公子,一般所谓卿大夫之流,能够作他们的座上客,也就心满意足了。实际上,名义虽称之谓宾客,也不过是一员养士而已。如弹挟当歌的冯援,即是如此。到了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准备统一六国之时,曾经下了逐客令,当时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临行之时,上书劝课,秦始皇觉得有理,于是收回成令,李斯后来因而得以重用。虽然如此,各国诸侯的灭亡,对养士风气不能说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