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心照不宣 (第2/3页)
些不必要的是非。”
“不到京城,就不知道官大”,在这里随随便便遇到一个官员,都有可能是三品官员,牛虻对此有着足够的戒心。
虽然牛家军不怕,但是也没有那个必要。
“好的,我会交代下去。说实话,将士们已经是很累了,这两天就好好地休息一番。”李定国听得面容一肃,应承了下来。
牛虻今天的心思很乱,索性来到了京营指挥官的办公大厅,找了一个清静的地方,开始排除杂念打坐起来,好一会才进入到物我两忘之中。
第二天的紫禁城,要比平时热闹得多,在午门外侧的一处大空地,祭天大典已经摆好,十万颗左右被验明正身的鞑子头颅被分为十几堆,周围堆放着浇满了火油的干柴,准备在祭天大典之后,把鞑子的首级付之一炬。
京城的百姓,比过年还要兴奋,足足几十万人聚集在宽阔的午门前方广场,个个都在兴高采烈的呼朋唤友,见识这百年难得一遇的盛况。
满脸通红的文武百官,在以杨嗣昌、温体仁为首的官员带领之下,在崇祯皇帝热泪盈眶、慷慨激昂的一番讲话之后,纷纷的进入了紫禁城,前往太庙告慰列祖列宗。
直到下午未时过去,这一系列复杂到了极点的礼仪,才在午门外燃起的冲天大火之中结束。
这一次祭天大典,牛虻待在宣大总督卢象升的身边,因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要御守三边,不在京城之中,武将现在俨俨以卢象升和牛虻为首,随侍在崇祯皇帝身旁。
对于这位将满十六岁的少年将军,各位朝廷大员心思各异,不敢给其脸色,皆欲交好,因此牛虻并没有遇到任何形式上的刁难。
自从崇祯朝以来,朝中风气为之一变:昔日边镇大帅们都要依附在朝中大佬的门下,以求得粮饷等事的支持。可是,自从崇祯二年己巳之变之后,朝中大佬们纷纷在边镇上寻找带兵将领做靠山。
这样便是自己一时不慎倒了台,也不会有杀身之祸,还有东山再起的一日。
对于牛虻这样的人,就是各方眼中一个必须要拉拢的角色。部下骁勇善战不说,所在地更是商机无限,便是和他做点生意也是值得的。
只是待了两天,应酬了几个饭局,牛虻就开始不胜其烦: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