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竞相发展 (第3/3页)
锤起落声昼夜不休。
大清帝国对兵器铠甲的打造管理极其严格,执行所谓的“射甲不进,立斩工匠”。
在动辄就要杀头的威胁和不计工本的投入之下,这里生产出来的兵器盔甲,其精良程度要强胜过大明帝国数筹。
匠作坊外,这里聚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作坊,似乎连绵看不到边,多以铁匠铺为主。
成千上万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工匠,在专注地忙碌着打制刀枪、弓箭、铠甲等,没有一个人敢不认真。
“野猪皮”努尔哈赤时期,通过与大明的互市贸易,积蓄了大量的铁器,其境内也多铁矿,冶炼所需的木炭煤炭亦不匮乏,加之现在的皇太极多次组织进关劫掠,从关内抢回了大量的人口财帛,其中工匠、铁器甚多。
有着这样的物质基础,大清帝国才敢于在军中配备大量的重甲步兵与骑兵,这是别的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所没有的。
在原本四通八达的沈阳官道基础上,为了加强军队的机动力,在改名为盛京后,八旗高层将大明在辽东几百年修筑的这些官道驿路,加以精心整理维护,官道宽约十丈,厚厚的黄土夯路坚实无比。
沿着官道进入内城,便是与盛京外城的景色完全两重天的天地。
按照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说法,即王宫之左是祖庙,王宫之右是社稷坛,王官正面朝南,王官后设市场之说,鞑子修建的内城将原来的“十”字型两条大街改筑为“井”字型四条大街,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
在中央大街的最中央,便是努尔哈赤、黄太吉父子修建的清国皇宫。
有着浓郁游牧渔猎民族风格的大政殿前,呈八字形、东西排列着十座方亭,便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俗称“十王亭”。
自北而南,东路依次为: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镶白旗亭;西路依次为: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正白旗亭。由北向南亭子越来越小,代表着所在旗的地位高低。
一队队铁盔黑缨的甲士,在大政殿两侧十王厅沿着甬道整整齐齐的排列候命,并且负责皇宫的警戒工作。
鞑子的所有一切,都是尽量在学习大明帝国,并且想要完全将其超越,这里的肃重、凛然程度,不比大明帝国的京城气氛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