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红线(二) (第1/3页)
顾殛宇盼望了半天,阎冠宇没出现,终于把子昂给盼回来了。
子昂对着他吐了个舌头,顾殛宇顿时觉得温暖了许多,又有精神打听小道消息了。
“沈言赶秋试去了,据说他那边有亲戚,考完就住在杭州城了。”子昂趁夫子还没到,赶紧把顾殛宇这颗炸弹解决掉。
“嗯,夫子叫你干嘛?”
“要我把沈言的推荐书信带去沈府,让他家人给他寄过去。沈言那小子成绩不错,过了院试明年就该赶秋闱了。”子昂并不特别了解情况。
其实沈言走时本未打算参加乡试。当朝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一行,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北直隶在北京,南直隶在应天府,各省即在当地布政司考试,中试者为举人。
要参加乡试,首先需考出秀才。考秀才又叫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部分。考上了秀才其实就已经有了见县令不拜和不纳粮不交税的优待,成绩上佳者还有来自官府的补助,因此很多自认为成绩平平的人也就止步于这里。
因为县试表现并不尽人意,沈言此去杭州,本是只打算考个秀才回来,哪知通过了府试的四五场考试,似乎是考出了手感,越考越得心应手。刚巧赶上三年一次的乡试,便想干脆来年八月再试试运气,就算什么都没考出来,也算见见世面了。
顾殛宇虽说在读书,却根本没打算过考科举,因此对当朝的科举制度是一概不知,也不知道为何要有推荐信一类,在子昂要求他陪同走一趟沈府的时候,便因为自己“为好朋友可以插别人两刀”的义气随口应承了下来。
顾殛宇这个时候未当回事,刚刚发生的怪事也早就抛到了脑后,等他再一次开始打从内心呼唤“温暖”的阎冠宇的时候,已经觉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这里插一出夫子归来对大家的诗评。
顾殛宇“迫于无奈”——迫不及待地打听别人的私事于是导致时间不够无奈地——用了那首“天赐”的诗。
意外地却得到了夫子很高的评价。巧用典故就不必说了。夫子评曰全诗不带一个“梅”一朵“花”却处处透着一种对梅花的倾慕。
听不进琵琶的纷扰之声,看不见满桌的美酒佳肴,玉宇楼台峻岭青山在梅花的对比下都成为可有可无之物。哪怕花瓣飘落在地,混进泥里化作沙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