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2章 拜见主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2章 拜见主公 (第2/3页)

  一位青年告诉吕布道:“荀彧三人早就举了孝廉,去京城任职去了。”

    吕布叹了一口气,无奈的道:“时也,命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又有一位青年羡慕的道:“若我家也是豪门望族该有多好,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都能得孝廉。”

    “呵呵!”旁边一位喝酒的少年冷笑一声。

    哪位青年当场仿佛炸毛的公鸡一般,喝道:“你什么意思?”

    喝酒少年灌了一口酒水,淡淡的道:“就这个意思。”

    “你……”哪位青年怒冲冠,转起衣袖,喝道:“找死。”

    “住手。”吕布一把抓住哪位青年,青年怒不可遏,怒骂道:“你敢拦我。”说罢反手握拳击向吕布。

    吕布一掌抓住他的拳头,淡淡的道:“别在这闹事,不然你会死的很惨。”

    哪位青年被吕布抓得动弹不得哪还敢反抗,连忙低声求饶,吕布松开手掌,青年落荒而逃。

    “多谢吕将军出手之恩。”

    刚好经过的陈群上前感谢,又对喝酒少年,皱眉道:“大夫不是让你禁酒的么,怎么又喝起来了。”

    吕布开玩笑的说道:〝长文兄这是令兄弟吧。”

    “如果我有这个像他一样的兄弟就好了。”陈群感叹道:“郭兄才华过人,聪明伶俐,十分好学。可惜郭家有眼不识金镶玉,埋没人才呀!”说完陈群一愣,诧异的道:“吕将军你昨晚不是说要见奉孝兄么,怎么今日见到本人却又不识呢?”

    “什么,他就是郭嘉郭奉孝?”吕布不可思议的道,不过看着陈群诧异的表情,吕布心中早已热血沸腾,没想到他居然就是日后人称“鬼才”的郭嘉郭奉孝。

    吕布虽然知道他就是郭嘉,但不会表现太过热情,以免遭人怀疑,不动声色的道:“奉先、奉孝,难道长文兄不觉得这是缘分么?”然后迅转移话题,道:“如果奉孝兄果真如此好学的话,我定当求恩师收他做门下弟子,不会让他明珠投暗。”

    郭嘉感动的热沮盈眶,想自己出生寒门,平日里比士族努力千百倍,才能远荀、韩子弟,可是偏偏孝廉没他的份,这样郭嘉如何不感到失落,如今吕布雪中送炭,只要自己能拜入蔡邕门下,哪一切将会改变。

    感觉到郭嘉失落,吕布出声安慰道:〝奉孝兄不必沮丧,这察举制漏洞百出,举不举孝廉又有何区别。正如凡事有利有弊一样,察举制虽然有些优点,但也有其严重的弊端。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而且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

    还有,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还有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

    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生蜕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挖空心思、沽名钓誉的许武;王莽篡汉前,谦恭至孝,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后来却成为篡汉的********,正所谓“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其三,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议论。“清议”名士中有许多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艺,以就声价”者,清议成了这些伪君子攫取名利、捞取政治好处的资本。

    其四,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社会上出现了“四世三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察举制早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

    “哦,那奉先兄以为如何取士。”对于吕布所评价的察举制的弊端郭嘉万分赞同,不由自主的问道。

    “科举取士。”吕布不容置疑的道。

    “科举?何为科举?”郭嘉不解的道。

    吕布心里笑开了花,就怕你不上钓,想上了钓就舍不得走了,表面却慎重的道:“所谓科举取士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来考试,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