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胤禛的短暂风光 (第1/3页)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初一,康熙率领诸成年皇子驾临天坛,紫禁城到天坛了路经过工部的重新整修,如果敏芝在这里,一准偷笑,这条富有现代气息的水泥路,提前面世了。 年希尧现在是工部侍郎,少不得挪用一下东庄实验室里的技术,敏芝也大方,这东西搁自己这儿没人知道,也推广不起来。非得走官方的渠道。
一来,胤褂现在是内务府总理大臣,掌管内务府各大造办处,窑厂,造办处的技术人员那都是人才,有新技术补充进来,大家对胤棋这个皇子出身的一把手另眼想看。造办处隔三差五就有新东西做出来。
康熙在闲暇的时候也偷着乐,自己那几大箱毛坯果然没浪费,小小试探,就被他发现胤共有这么好的一个人才宝库。胤褂夫妻两个到这会儿已经不在乎康熙占他们多大便宜了,自家以不缺钱,二来胤棋已经是郡王了,这在敏芝看来已经到顶了,历史上胤棋封亲王要等到康熙驾崩之后,现在是没指望的。
新以康熙惦记就惦记吧,就当是请他做广告下的成本吧。于是,东庄实验室在康熙的默许下一再扩大规模,各种项目分门别类,成立各自的小部门,各种人才汇聚,一此原本默默无闻,在市井小巷里灰头土脸的匠人,慕名而来,还有此外地到京城的清朝“北漂。”也出现在东庄。
通过考核面试入住东庄的人越来越多,敏芝来着不拒,清朝也没有什么聘用关系,也不用签劳动合同,上来就是卖身契,而且还是世代为奴的卖身契,加上敏芝对家生子的执念,甚至在东庄门口贴了告示:凡求职者,一旦录用,点com
那些原本在东庄的传教士们对此毫无反应他们都是最虔诚的基督徒,一早就发下宏愿终生事主,而且康熙的谕令很明确,他们的下半辈子,就在大清生根了,再也不能回国了,在这里不能传教,不能为主做贡献。/生生世世
敏芝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像得到东庄的庇护,要么贡献艺术才华要么贡献其他先进科技理念。总之一定要有贡献,不然你就到南庄种地去。什么都不想干的,扫地出门。
经过几年的发展,**十三家的庄子一早融为了一个整休,随着三家男人爵位的升迁,以及背后势力的全面投入,这片地方逐渐有形成一方天地的感觉。外有训练有素,部队化的庄丁轮班巡逻,内部要田有田,要牧场有牧场要科研机构有科研机构,甚至还有各种小剧场第三产业。
敏芝相信,在不用多久,这片地方,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三家合一,自成一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包了,要什么有什么,简直人间天堂。只要康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家能在京城之外,弄出一个城中城来。就跟意大利的梵蒂圈似的当然,那只是随便想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