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好莱坞 (第2/3页)
有一个高度,让我们有方向,我们这些电影人要分工……………”
“香港电影有一部分文化含量,是因为杜琪峰、因为王家卫、因为许鞍华,而不是因为王晶、因为我。没有他们,王晶的电影不会改善,我的电影也不能进步。我是看着他们检讨自己,把他们走的方向平民化后带给观众,这个过程是一个电影文化、电影工业的生存之道,谁都缺不了谁……”
“如果问,今天的华语电影文化能否跟好莱坞电影文化,我说我们有机会,因为我们有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许鞍华,好莱坞有什么导演呢?我们是比它强的,我们的电影能够进戛纳、柏林电影节,在这些方面我是乐观的,可是如果我们这些导演还在互骂,还在误认为电影市场就是你死我活的话,电影工业恐怕就真的危机重重了”
“在我看来,香港的电影工业结构是很好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共存,这跟韩国不一样,韩国电影快商业化,快地前香港,然后也快地死亡。
我常说韩国的电影工业就像是香港电影工业的快缩影,因为它整个产业完全不理解文化,完全忽略了文化,只考虑了票房”
“之所以香港电影能够撑到现在,是因为我们很幸运,香港有一群电影人,在香港电影最困难的时候,还在拍一些跟文化沾边的电影,他们就是杜琪峰、王家卫、许鞍华……”
“他们的大部分电影不能进入冉地,票房跟他们无关,可是他们的电影在思考、捕捉香港的文化定位,如果果没有他们,港片大概就没有生命力了…”
“可是,事情的另一面是,如果没有合拍片,电影投资人不赚钱,投资人大概不会让许鞍华、王家卫去拍电影,这个就是香港电影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关系。如果稍微留意就会现,许鞍华的多部电影是王晶导演来做监制,大家觉得很奇怪,他不是商业电影的佼佼者么,他为什么要去监制许鞍华的呢?这大概也是香港电影工业的一大进步吧。我想,香港电影能够继续展,正是因为这种进步,因为我们这种互相理解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内地电影工业的改革刚刚启动,商业电影市场刚刚得到展,不能忽略关于什么是市场的讨论。曾经有一阵子“市场,在内地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名词,拍商业电影对一个导演,意味着你是在走一条旁门左道…”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曾经在国内备受批评,因为他是一个商业电影导演,当时我在香港非常tǐng他,我见到冯小刚就说:冯导你很棒,你不要怕,我们都支持你。确实,像冯小刚这样背着这么多年的骂名一直干下去的人,很了不起……………”
“商业电影过去给别人的感觉是光懂得赚钱的电影,可是,商业电影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拍的。你要让大家爱看你的电影,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