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唐氏”电影 (第3/3页)
没达到叫好叫座的效果,只能说有惊无险地玩了一把。从此徐克再没有纯粹地玩古典了。在香港这个半中半洋的地方,通过一洋一中的实践,会发现中西必须结合,但结合的分寸很难把握……”
“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辉煌,八十年代是古装武侠片的衰落期。徐克退回到他在《夜来香》中的老路,将好莱坞类型片嬉闹化,拍出《刀马旦》,游戏感很强,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他是留学归来,在电影视听语言上,比香港导演技高一筹,此片叫好叫座,从此徐克更加注重视觉技巧,八十年代是他练功夫的十年……”
“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产生飞跃,观众欣赏口味提高,尤其青少年生长在‘视像时代’,要求视觉享受,上一代电影的粗糙作风不受欢迎。在武侠片方面,由于没有人可以取代李小龙的英雄形象,所以旁开别径,以成龙、洪金宝为代表出现滑稽武打,银幕上的好汉都是毛头小伙,太调皮……”
“并不是中国人需要在视觉中满足暴力倾向,才有的武侠片,而是要满足对侠义的向往;并不是做了好事就是侠客,侠客还要有一种风骨。正如美国人看西部片,除了看除暴安良,还要看韦恩的硬汉风度,中国的武侠在古代文学中是有形象感的——神秘冷傲,比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不靠郭靖这傻小子,的魅力主要靠东邪西毒……”
“荣格心理学指出,人对特定形象有心理需求。中国人需要大侠,这是几千年的心理定式,银幕上缺乏正经英雄,只是一帮小年轻在玩闹,肯定不成。虽然香港是个生活紧张需要调剂的地方,但光看成龙不会满足……”
“吴宇森是老一辈武侠片大师张彻的学生,张彻宣扬‘铁血大侠’,吴宇森的枪战片为‘英雄片’,拾起了传统大侠,一下子分去了成龙的天下。既然在时装片中用“侠义英雄”取得了成功,那么让侠义英雄回到古代会如何呢?徐克 1989年拍了《英雄本色 3:夕阳之歌》,体会了一把英雄片,在第二年推出了古装武侠……”
“也许在古装武侠上有过两次失败,徐克此次拍摄,搬出了另一老一辈武打片大师——胡金铨,就是要有股纯正的侠义英雄味,拍摄了《笑傲江湖》,这部电影胡金铨为总导演,徐克为执行导演……”
“这部电影果然拍得悲彻沉痛,以至片中讨好观众的笑料,显得那么的不和谐。加些笑料显然是徐克的主意,按照胡金铨以往风格,他不屑于此。胡金铨的作用是,显示了自己治明史的爱好,将金庸作品拍成了东厂野史……”
“此片不是和谐作品,作为‘新派武侠片’的开山之作,它的意义在于,展示了武打片的新拍法。此时的徐克显然已内心和谐,不再用西方科技解释东方神话,而是用西方科技制造东方神话,那些书中的想象在电影里都实现了。当时电脑特技尚不发达,在胶片上做不了太多手脚,他总结出一种特殊的剪接法,与之配合的是拍摄特技……”
“他创造了视觉奇观,肯定的是东方神话,作为中国人,当然会欢迎。武侠片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在于传统文化式微的今天,它是民众重温民族根性的方式,传统文化对民俗的影响,现在要从武侠片中落实。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呈上升趋势,民众自然会寻找民族自豪感,对本民族文化有一种需要,徐克的武打片生逢其时。此片取得了成功……”
“胡金铨这面大旗,徐克就扛了一次。《笑傲江湖》后,徐克拍起了自己的武打片,将多人合作必然产生的不和谐磨擦干净。1992年他重拍了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既保持胡金铨的风格,调剂的笑料又很适度,整体极为流畅。证实了自己能玩转老导演的路数,他就开始大步超越……”
J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