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太平局(上部) 第八十一章、武技珠 (第2/3页)
宗剑修以剑炼气如出一辙。
不过,这样修出来的剑意虽然强大,却也有一些弊端。
那便是在舍形取意中,修行者往往会忽略剑招上的瑕疵,若遇到以技证道的同境界对手,很容易被看出破绽,吃哑巴亏。
对于这些剑道修行体悟,夜酩都兴趣不大。
他最想弄清楚的是辜凤仙是如何将天书之力运用到剑法当中去的。
少年利用眼中见画,抽丝剥茧,将老儒相关的一些零散记忆片段拼凑在一起,终于有了一个不小发现。
原来嵩阳书院有一套仪轨,一直是由夫子以心印心,传给弟子法印,以此延续文脉传承。
为天地立心就是法印之一。
修习此法印其实并不复杂,只需在心湖上冥想出这五个字,如同道家炼丹,神气相合盈丹房,时时刻刻将一份心念留住此间,日常行走坐卧不偏离此句根旨即可。
通过这种止而后观,知行合一的水磨功夫,用对法印含义日积月累的体悟,渐渐将字炼制得神采涣然,生机勃勃,也就是道家讲得神形合一,再逐渐摸索出驱印之法,便能运用此天书之力。
过程看似简单,但其中转换关窍却很是玄奥。
夜酩从中得到很大启发。
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天书形和意是分开的,他只是掌握了形式,并不知道其意思,便很想搞清楚每个字背后的含义。
但眼下发觉这个思路可能不对。
其实意寓于形,天书虽然比普通文字内涵更丰富,一字能当书读,但其“意旨”就是他所熟知的字面意思。
通过辜凤仙的体悟,夜酩得知天书其意婉妙,空谈难以寻详,需要使用者以其字面意思为根基,将自身体悟融入其中,才能赋予它一个确定意义。
这就跟一个文字虽然有字面意思,但怎么运用却是要由使用它的人赋予一个道理。
比方说一个“仁”字,可以解释为仁慈,忍让,也可以解释为仁义,仁信,如何使用要看如何遣词造句、用在哪里,以及话怎么说。
辜凤仙在体悟“为天地立心”时,便像是在为这法印著述立说,融入了许多古往今来的先贤感悟,又经历过许多世事磨练,才最终悟出“君子当取道中庸,为天地立心”的道理,并借此成功驱动了这个法印。
也就是说,要使用天书之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