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242 养老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242 养老组 (第2/3页)

,我们也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众人凛然,纷纷点头,最初的震惊和狂喜过后,沉甸甸的责任感已经压了上来。

    可是蒋季同马上又说:“不用有任何压力,搞科学研究一定要放松,有激情,不要有沉重感。”

    后面也是杨平的原话,蒋季同现在搬出来说给师弟师妹们听。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开始啃资料,啃专著,啃论文,几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杨平给的资料信息量极大,不仅涵盖了免疫学基础、蛋白质工程、化学生物学连接技术的最新进展,还包含了大量计算机辅助设计、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的介绍。

    楚晓晓一边恶补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边开始着手规划她的细胞实验平台。她列出了一长串需要的细胞系、抗体、ELISA试剂盒、流式细胞仪的上机时间等等。遇到不熟悉的技术,她立刻在群里提问,往往能得到蒋季同的及时解答,或者杨平直接解答。

    何子健和王超则在深入理解“增强子”设计逻辑的同时,开始梳理已知的免疫调节功能域。

    何子健更关注内化信号和共刺激分子,王超则侧重于与病毒抗原提呈相关的受体和通路,他们将自己的初步整理结果共享在群文档里,供刘阳参考。

    刘阳的效率最高,在啃完资料的核心部分后,他迅速拿出了一套比较简单粗糙分子克隆平台的搭建方案。包括采用Golden Gate组装等高通量克隆技术,利用实验室自动化工作站进行部分操作,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质粒构建与验证流程。

    方案不是很成熟,甚至有点幼稚,但是得到杨平的肯定。杨平的理念很清晰:不要等到什么都成熟再开始,而是先开始,后面再慢慢修正升级,就算错了也没事,大不了重新再来,不试试怎么知道是错误的,科研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

    蒋季同则是最忙碌的一个。他不仅要消化资料,深入调研连接技术,还要协调整个团队的日常运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琐事——从实验室台面的分配,到特殊试剂的订购,再到与研究所其他部门的沟通。他展现出了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确保杨平可以完全不受干扰地思考战略问题。

    他还经常去请教唐顺怎么管理科研,唐顺对他刮目相看,这家伙平时有点吊儿郎当,现在怎么做事这么上心,看来是真的热爱免疫学。

    一周后的下午四点,第二次组会准时开始。

    这一次,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不同,少了些拘谨,多了些专注和急切,每个人面前都摊开着笔记本和电脑,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待讨论的问题。

    “都说说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杨平开门见山,没有废话。

    刘阳迫不及待地抢麦第一个发言,他调出PPT,展示了他设计的分子克隆平台流程图:“平台的核心架构已经设计完成,我会继续做一些修正,根据楚晓晓和何子健提供的初步功能域列表,我利用软件初步筛选了一批可能的氨基酸序列,并进行了密码子优化。目前已经合成了第一批共15个‘增强子’候选分子的基因片段,预计后天可以拿到,拿到后我会立即开始载体构建工作。”

    杨平点了点头:“很好,注意在载体上预留后续连接桥操作的标签序列位点,比如常用的AviTag、SpyTag等,具体用哪种,等蒋季同那边的技术路线确定。”

    “明白,我已经预留了多克隆位点和几种常见标签的插入接口。”刘阳答道。

    接着是楚晓晓,她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明亮:“我需要的细胞株大部分已经申请到位,正在复苏和扩增。流式细胞仪的校准和方案设计已经完成。针对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的检测panel也准备好了。一旦刘阳表达出第一批候选蛋白,我可以在48小时内完成初步的活化筛选。另外,我也查阅了大量文献,初步建立了一个基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细胞因子风暴风险评估模型,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杨平赞许道:“你们效率很高,风险评估模型很重要,要不断完善,记住,安全性是底线。”

    轮到何子健和王超,他们汇报了在功能域选择上的思考和一些初步的担忧,比如某些强效共刺激信号域可能带来的自身免疫风险,以及病毒抗原特殊结构可能对挂载造成空间位阻等。

    杨平认真听着,不时插话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或者指出他们可能忽略的文献依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