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7章 小胜一局 (第2/3页)
评估机制。对于能显著提升欧盟在绿色能源、关键技术供应链韧性等核心战略领域能力的投资,即使涉及“受关注国家”,成员国在审查时也必须给予“积极考量”。
4.审查过程设定了更严格的时间限制,并提高了透明度要求。
战士集团在欧洲的“特权”通道,虽然仍布满荆棘,但总算没有被彻底堵死。
更重要的是,“欧洲绿色芯片计划”获得了原则性支持,选址谈判进入实质阶段。
叶风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捆绑”和巧妙的舆论引导,在看似铁板一块的欧洲壁垒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然而,鹰派议员们的CASA阴云并未消散。
叶风在欧洲的“怀柔”策略,反而被他们解读为“避重就轻”、“转移视线”。
在接受兄弟(竞争对手频道)采访时尖锐地指出:
“叶风在欧洲的所谓‘投资’和‘合作’,不过是将他的技术触角更深地嵌入西方体系的手段!”
“他越是在欧洲扎根,对美国核心技术的潜在威胁就越大!《芯片安全法案》刻不容缓!”
叶风知道,与他们的终极对决,在芯片领域,已不可避免。这场战斗,将更加凶险,因为它触及了米国科技霸权和国家安全神经的最敏感地带。
京城,西山。一场小范围的高层研讨会。
叶茂作为主管相关领域的领导列席。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正是如何应对西方(尤其是米国)在芯片领域日益收紧的围堵,以及如何加速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叶风先生在海外,利用商业智慧和政治手段,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空间和时间,非常不易,也非常…大胆。”
一位资深专家评价道,语气中带着赞赏也有一丝担忧。
“但根子,还在我们自身。军垦机电的3纳米量产,不能再拖了。下一代2纳米甚至更先进制程的研发,必须争分夺秒!”
叶茂沉稳发言:“我完全同意。战士集团,尤其是军垦机电,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部门会全力协调资源,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先进制程的研发和量产落地。”
“同时,国内应用生态的扶持也要同步加强,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良性内循环,这是我们应对外部压力的根本底气。”
他的话掷地有声,传递出国内对叶风海外行动最坚实的后盾支持。
会议结束后,叶茂拨通了叶风的加密专线。
“哥,国内的决心和资源已经明确,军垦机电那边,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放手去干,芯片这一战,我们输不起,也…必须赢!”
叶茂的声音带着一种沉稳的力量。“另外,二傻他们的纪录片国际版初剪完成了,效果…很震撼。我觉得是时候了。”
叶风心中涌起暖流。弟弟在庙堂之高的支持,父亲精神传承的具象化(纪录片),是他面对惊涛骇浪时最坚实的锚点。
“好。芯片这一战,是硬仗。鹰派想把我们彻底排除在米国市场之外,我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力量。”
叶风眼中燃起战意。“纪录片的全球发布,按计划进行。就从…军垦机电的芯片诞生地,戈壁滩上的那片绿色奇迹开始讲起吧。”
几天后,纽约,一场特殊的私人放映会。
受邀者包括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海棠果CEO库克、以及数位立场相对温和且有影响力的国会议员(包括老四和苏西暗中推荐的)。
放映的正是二傻团队制作的纪录片《沙海之光:战士的诞生》(国际版精华片段)。
没有激昂的配乐,没有刻意的煽情。镜头冷静而真实地记录:
华夏西北,望不到头的黄沙;一群穿着朴素、皮肤黝黑的人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用最简陋的工具,勘测、挖渠、植树。
无数次失败后,第一片光伏板在风沙中倔强地亮起微光。
简陋实验室里,工程师们熬红的双眼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争论着芯片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叶雨泽沉默的身影,总是在最艰难的地方出现,用行动而非言语凝聚着人心。
当第一枚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芯片成功点亮,整个简陋基地爆发出压抑已久的、近乎悲怆的欢呼…
放映结束,灯光亮起。现场一片寂静。这些习惯了华尔街数据流和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