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87~龙虎宗天师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87~龙虎宗天师道 (第1/3页)

    龙虎宗即龙虎山正一宗坛。据说龙虎宗是由张陵后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箓派。据《汉天师世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道书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龙虎山炼丹修道,丹成而有龙虎现,故名龙虎山,后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魏时自汉中还居祖坛龙虎山(一说是西晋永嘉年间还居龙虎山),开龙虎山正一宗坛,传授弟子。从此世居山中,或隐或显。

    中国道教纷乱复杂,各门各派关系千丝万缕,以符箓派为例,道教的“三山符箓”,茅山的上清箓,阁皂山的灵宝箓,龙虎山的正一箓,是三种完全不同的风格,茅山派藏于民间,阁皂山藏于天地,龙虎山则藏于庙堂。

    阁皂山的道士,因为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所以他们基本不问世事,专心修炼,只为了成仙得道。

    茅山派的道士,以除魔卫道为己任,行走民间,苦心修行只为了能匡扶正义,维护天地规则与正气。

    而龙虎山的道士,从开坛开始,就和官家有这联系,从其第四代张鲁的儿子张盛投靠魏晋,到唐朝第十九代天师是张修正式受皇帝册封天师派,北宋,其间有六位天师,受封为“先生”: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为虚白先生,二十八代天师张敦翙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瑞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虚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可见其与皇家的关系。

    元代以政府名义承认了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并授予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元世祖忽必烈为灭南宋,曾派人密赴江南与龙虎宗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联系,张可大预言二十年后忽必烈将统一天下。

    忽必烈灭南宋后,为安定江南,于至元十三年(1276),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领江南道教,以资笼络。

    此后三十七代张与棣,三十八代张与材,三十九代张嗣成,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代代被封天师、大真人,主领江南道教。其职权主要是荐举任免江南诸路各级道官及宫观提点,奏请新建宫观的赐额,还有权出牒度人为道士等。皇朝的宠幸为龙虎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在元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发展更盛。至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龙虎宗合并其他符箓派而为“正一道”,即进入它发展的另一阶段。龙虎山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

    但是那只是短暂的辉煌,因为全真教兴起,彻底打破了天师道与皇家的关系。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室的喜好和政治统治的需要。

    元朝前期,全真教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