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广目天王 (第2/3页)
要盯着仁波切,她都要转身离开了。
而就在魏猛打地尽兴的时候,那条燃烧的白骨大蛇又了变化,它不在弹动了,而是扭曲着身体,在他的不全的头上,多了个犄角。
仁波切见白骨大蛇头上有犄角了,发出一声怪叫,原本打坐晃转经轮的红衣喇嘛起身跑到西方,把插在西方墙角的檀香点燃了。
夜里,有风,但是檀香的烟笔直笔直的,直冲霄汉。
“我靠,这是啥意思啊?给自己上香,知道自己活不了了?”
仁波切放下护住头的双臂,脸上的横肉抖动着狠狠地道:“嘿嘿,要死的是你们”
“骂了隔壁的,挨打没挨够。”魏猛抄起拐杖又是一阵暴打。
“咚!咚!咚!咚!”
一阵巨大的脚步声,魏猛就感到大地都在颤动,他收住了拐杖,只见那根檀香的烟有了变化,它变成了一个人的模样,从空中走下来,刚才的“咚咚咚”声就是他走步的声音,最后一下最用力,直接落在地面上。
“我靠。这是啥玩意。”魏猛仰着头看,这应该是个人,但是这个人也太高了,触天触地的,魏猛仰着头都不能看到他整个脸,魏猛目测这个像人的东西足有七八米高,他的身体比旁边的别墅底些有限,全身的白色铠甲披挂,腰间还挎着宝剑,那条燃烧的白骨大蛇像是看到了亲热,摇头摆尾朝这个居然飞过去,缠绕在他的腰间,好像一条腰带。
“奥特曼?”魏猛脱口而出。
“这是释家佛教的西方广目天王,没想到这个降头师道行不咋地,却能把四大天王请来。”白灵槐说道。
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四大天王为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据佛教经典,须弥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各住一山各护一天下(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是六欲天之第一。他们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净土宗禅宗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因此又称天王殿。
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住须弥山白银埵,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或阮琴,他负责守护东胜神洲,以乾闼婆、紧那罗、富单那、毗舍阇等为持国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他负责守护南赡部洲,以鸠盘茶、薜荔多等为增长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住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红色,穿甲胄,手缠一条龙或是蛇,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以龙王等为广目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以夜叉与罗刹为多闻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
其实释家佛教开始并没有“四大天王”这个概念,四天王出自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神话的二十诸天,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二十诸天是吠陀神话中八部众之中的诸位天神。佛随着佛教逐渐发展,纳入佛教神话当中。
类似的还有印度教神话的八部众,即诸天、龙众娜迦、夜叉、阿修罗等部族。这里最牛的当然就是阿修罗,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