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江南策 (第2/3页)
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这句话告诉朱允炆:
“流通不产生财富,是生产产生财富!资本既然不能在生产领域得以积累并发挥其真正的职能,生产便会出现萎缩。要之,对于一个生产萎缩的社会来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规律,大致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样就带出一个结论,以商求富的规律,只有在生产相应发展的前提下才具有实际意义。盲目从商潮,只会贻害生产的发展。最后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动乱。”
我的天,这套理论要过几百年,才能由马克思等后世经济学家分析出这种关系来,想不到老祖宗们早有定论。
可是朱允炆偏偏用现代的理论也反驳不了这种学说,他也不敢反驳。从戴德彝和景清、王景等读书人那理所当然的神情中,看出了深深的危机。如果他向皇帝去进言说海上贸易可以增加收入,即使朱元璋不反驳,朝堂之上的大臣一样可以反驳你,并且驳得你重新理解问题。那样的话,他连建文帝仅有的支持力量也将丧失殆尽。
这不是皇帝一个人的错误,特别作为朱元璋来说,本来就是小民出身,贪恋土地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那么多的大臣,那么多的名士,朱升、刘伯温、李善长……。难道没有一个人能看出来吗?
本来以为凭借自己多了几百年历史知识,就可以让中华绕过误区,没有想到面对的竟然会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想到这里,朱允炆艰难的咽了一下口水,站起身来,朝戴德彝说:“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来到大明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朱元璋得强势之下,他竟然没有半点施展的余地,好不容易能找个借口下了江南,却没有想到会面对如此一个烂摊子。
当然,有改变当前局面的办法,无非就是办学、通商几步起点大神们常用的招数。可是以朱元璋对江南士子的顾忌和商贾们的愤恨,他能同意吗?
事在人为,朱允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