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二章 同病相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二章 同病相怜 (第2/3页)

 但是为什么会和道衍一起来王府,朱棣有些不明白,犹豫了一下,对王景弘说:“你请道衍大师进来,然后照顾那李芳远在偏厅侯一下,派人好生接待。”

    不一会,道衍那慈眉善目的模样出现在门口。本来他来见燕王是不用通报的,但是当着朝鲜李芳远,怎么也要做出一种姿态。

    “燕王为何发愁?”看到朱棣面前案几上放着的皇绸,虽然已经向王景弘询问过原因,但还是故作不知的问道。

    “难道大师没有算出来又要打仗了吗?”朱棣苦笑着,将诏书递于道衍,让他自己看。

    接过皇绸,却没有看,直接又放在案几上,道衍一副得道高僧的样子,很神棍的说道:“也不是贫僧不知,但殿下要是为此事烦恼,就有些着相了。”

    “着相?”朱棣虽然和道衍打着哑谜,但是嘴角的嘲讽意味越来越浓,也不知是嘲讽道衍,还是嘲讽自己,接着说:“大师,你帮本王看一下,孤王这胡须是不是越来越短了?”

    别人也许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道衍却是明白,当初他推荐袁珙至燕王幕下,袁珙曾经说过:“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意思就是待到胡须长过肚脐,燕王就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当初朱棣深以为然,但是现在面对父皇的如此动作,不由不使他有些失望。

    道衍一笑,垂于脸颊的白眉颤抖着,道:“原来王爷为此事发愁,贫僧还以为是畏惧胡骑路远奔波而苦恼”。这句话说的已经是无礼之极,但是道衍看准了朱棣的心理,所以才直言说出。

    话锋一转,道衍转而问道:“燕王可知,那朝鲜李芳远来北平做甚?”

    “这种反复小藩,孤王何用去想,多半是国内不靖,要借助我大明天威成事。”对于高丽,朱棣没有半点好印象,纵然宠爱权氏,但和国事无关。

    “燕王果然是明鉴秋毫……。”道衍稽首一礼道:“虽为中,亦不远矣。”

    朱棣一愣,说:“那他来找孤王作甚,是不是想要孤王遣兵护送其往京师觐见?眼下北征在即,大师您……。”

    没有等朱棣说完,道衍拦住道:“日前李芳远求贫僧解惑,老衲有所感悟,所以今日才引其过来,希望能和殿下分享。”

    听意思说不是那李芳远求助,而是道衍引过来见自己,朱棣不禁有些好奇,他知道这个和尚不是那么无聊的人物,既然这么做,必然有其深意,于是不动神色,耐心的听道衍讲下去。

    事情要追溯到洪武二十一年,现在的朝鲜实际国王,也就是大明的所谓权知朝鲜国事李成桂几经废立,终于确定改立高丽宗室王瑶为恭让王,掌握了高丽王朝的党政军所有大权。

    在善竹桥刺杀了高丽威望颇重的名士郑梦周后,上演了一出朝鲜半岛的“黄袍加身”。虽然没有获得大明的正式承认,但也做了实际的国王位置上,随着年纪日渐老迈,立嗣的事情也逐渐提上日程。

    因为朝鲜一直继承学习的都是华夏的儒家传统,按照惯例,应该是由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