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风向 (第2/3页)
京师气候,也需要自己批复后赐予冬衣。
更让朱允炆感到受不了的是,陕西西安府咸宁县有农民生了个三胞胎。地方官员也要报于御前,自己还要下旨赐钞十锭,月给米赡之。他也穿越回大明几年的时间了,仍搞不明白到底这种制度是怎么回事,自己怎么也算是国家领导人,天天批复的奏章几乎有百分之八十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钦天监奏曰:“有流星大如鸡子,赤色,起自天苑北,东北行至参旗没。”朱允炆马上就要召集相关诸臣讨论祥瑞。
周王第七子诞生,是为皇第四十六孙。朱允炆要着宗人府归档备案,准备贺礼。
……。
就在这样无谓的繁忙中,穿越回大明、两世为人的朱允炆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太孙妃马氏,诞下一子,朱元璋赐名文奎。
在这个时候,忠于朱允炆,仰或是忠于自己信仰的那些人的心思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削藩的呼声虽然没有公开提出,但是在文华殿议事的闲暇之余、私下谈话时,这种说法是越来越明显了。
“太子在日时,就有人告知众藩王的非常态势。尤其是燕王在北平拥兵自重的行为举止,已形同帝王模样。其幕僚道衍、部将张玉、朱能等人,甚至称“燕有天子之气”。其司马昭之心昭然可知!当年,臣等曾多次请太子审慎一二,奈何太子仁厚,以为燕王甚恭,而未加处置。这的确是为殿下留下了坚顽的固疾呀!太孙今已受万岁重托,成了储君,切不可大意,以重蹈太子‘过于仁厚’之复辙。太孙当维护皇储尊严,尽早慎重行事,不可轻视众藩力量!”
这个马后炮是谁放的,已经记不得了,至于说话之人是否当初真的和太子朱标说过,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朱允炆两世为人,又怎么会因为这么一点得意而就忘形呢?
“臣以为,太孙身居正统,名正言顺,而且太孙才智卓越,仁厚宽恕,将来必是一位有能有为国君。殿下只要不过于恭谦仁恕,而是行止决然,当断则断,国家基业终于可保万世!”这时黄子澄说的,就如同吃饭一样,一日三遍。
“藩王之中,各有异象,当以燕王最为桀傲。然而,天下事,终究邪不压正!只要殿下能以国事为重,一改仁柔寡断之风,大刀阔斧,效法前汉平定七国之乱之例,对各国的骚动,毫不姑息,定然悉被除之。藩王不足惧!即使诸王并起,只要太孙对叛逆之徒,兵来将挡,逐一剪除,终可平息诸王之乱……。”
要不是朱元璋仍然在位,可能就要将“削藩”两个字写下来,挂在东宫的门匾之上。朱允炆心内苦笑,却不能冷了众人的心思。皱着眉头道:
“汉之七国,晋之八王,诸乱皆因朝廷与地方不和而引起,叔王们为国之屏障,乃是皇上定下的百年大计,众位卿家就暂时不要再提了。”
边这么说,心里边想着,削藩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容易,自从认可自己皇太孙的身份开始,朱允炆利用在皇室的便利,恶补了各代历史,虽然和他在后世所学的有些出入,但是基本上相差不多。分封制度最盛的莫过于周,而东周之败又实因分封。到汉朝的七国,晋朝的八王,唐朝的藩镇,元朝的海都、笃哇诸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