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九章 风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九章 风向 (第3/3页)

,都是酿成祸乱的根源。

    但是就算是宋朝没有分封,国祚不过也只是延续了三百余年而已,所以众人眼中的藩镇之乱,也许不是祸乱的根源,而朱允炆一直在追寻根源之所在。

    再想想在后世历史中,就算是朱棣篡位成功,诸多限制了藩王的权力,但是大明国势也是日渐衰落,不但长期被鞑靼、瓦刺等蒙元残余骚扰,而且就连沿海终大明各代,倭寇也成了心腹之患。更不要说二百多年后被通古斯那些蛮夷给趁机夺了江山。

    所以说,藩镇不是最终的根源,要削藩,可能凭借他从后世带来的历史知识,只要避免一些常识性错误,就可以达到目的。就比如,朱允炆所知的,老朱寿终正寝时,只要召诸王进京奔丧,然后找个借口将其拖住,然后将其势力剪除的差不多时再行削藩,不行就杀几个作为惩戒。那样就会事半功倍。

    又比如,就算靖难之役按时而起,只要自己规避一些用人错误,想来要平定也不算难事,因为就他所知,诸王的心并不团结,而朱棣用兵也不是一帆风顺。有几次落败,要不是建文帝的优柔寡断,可能根本不会成功,换成自己是个穿越后的人物,当然不会再犯类似错误了。

    可是,一切想法都自己儿子的诞生而显得不太重要了,朱允炆心想,就算自己如老朱一般勤政,那又如何,自己的儿子呢?再说一步,就算儿子在自己的教导下十分勤政,那么孙子呢?

    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全部依赖于帝王的勤勉,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自己就算是英明神武,改变了以往的历史,又怎么能保证自己的子孙中不会再出现一个正德、万历那样的荒唐皇帝,不用多,出现一个就足于使整个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有时朱允炆也想自己哪能管那么多。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又听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但是身在其位的朱允炆却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不能眼看着大明再陷入自己后世历史中那个怪圈,就算自己终其一生,把倭国灭掉,谁能预料会不会出现另外一个劣等民族。就算自己立下国策,严防辽东女真人的萌芽,可是谁又能预料会不会出现另外一个男真、妖真人再来篡夺天下。

    五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朱允文,当时只是想着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聊以度日,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考虑的那么长远,而且心情会如此迫切。

    ~~~~~~~~~~~~~~~~~~~~

    p:呵呵,有大大说虫子塑造这个朱允炆根本没有存在感,也有人说代入感较强,众说纷纭,虫子也不知何去何从,但是虫子写的是未来的皇帝,以后也会成为一个真正有为的帝王,注定感情的事会少些一些,亲自铁血的镜头也会少的多,但是虫子会努力继续的。

    另外,老朱快挂了。诸位大大不要寄望于虫子将靖难之役写的详细,战争场景以后将集中在对外作战上,诸如北方,诸如日本、高丽。诸如南洋。对于内战,虫子真的很不想写,因为内战给予国人的苦难太多了,就算是虫子装13吧。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