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一章 整肃京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三十一章 整肃京畿 (第2/3页)

句实话,放在朱元璋眼里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事,而放在朱允坟的心里,更是一个反对势力抬头的苗头,但是右军左都督杨文。现在辽东练军马,仍督屯种还未回归,右军都督府事务却都集中在都督金事徐膺绪身上,本应该治罪的,但朱允坟却是知道这个徐家老二是最没有野心的一个,以不是主管之意,暂时不予追究。

    但是也暴露了一个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权力太过于分散,又有些暗中的集中,徐达身为开国首功之臣,其四子除了一子早亡之外,其他三子,徐辉祖是前军左都督、徐增寿是后军右都督,而这个徐膺绪则是右军都督全事。

    以家族之力,等于控制五军都督府的三军之力,尽管朱允坟对于徐辉祖的印象不错,尽管徐辉祖在去四川之前,已经向朱允烦表示了尽忠之意,但是有二十个卫所力量的后军都督府,却是在最不安定的徐增寿身上。

    连徐辉祖都能隐晦的提出让弟弟王南方任职,显然已经预感到了徐增寿的心思,那么朱充坟怎么能掉于轻心呢?徐辉祖向自己效忠,却不告发自己的弟弟,明显还是有侥幸的心理,到了关键的时候,特别是家族存亡的时候,徐辉祖还会尽忠于自己吗?朱允烦改变了这个历史,他自己也不好说。

    之前,借助调徐辉祖、增寿两兄弟去陕西、四川巡视私茶的时机,朱允坟授意傅友德和冯胜等人,将五军都督府的中层军官基本排查调换一遍,但是此次元宵节的事件,依旧暴露了掌控力度不足的缺点,看来是时候动一动这个军制了。

    想到已经在山东做布政司几年了的铁锁,虽然时常有书信前来,从未表达过回京师的念头,但是据朱允坟所知,铁销在山东做的有声有色,特别是鲁王朱檀在洪武二十二年暴毙,新任鲁王朱肇炬却只有十余岁的年纪,铁销可以说没有什么牵制,在山东恢复生产、鼓励民团守卫胶东,再加上最近几年偻寇极少骚扰山东,山东的经济发展的十分快捷,在去年朱元璋还在理政时,就受到过表彰。

    在地方上有建树,会京师又如何呢?竹不。聩近几年来,对千名人几乎失尖了兴超,才明白,名”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比如方孝孺,不知道是朱允烦对其的期望值太高,还是他们两个八字不和,除了学问很深之外,朱允坟觉得方孝孺的政治智商比自己还低,正月十六的那次早朝,竟然也是带头劝谏自己。丝毫没有自己是东宫旧人的觉悟。

    也难怪朱元璋一直不重用方孝孺,谁摆一个刺头在身边,动走动不得,方孝孺在士林中的威望那是无人能及的,比如科举风波,刘老夫子七十多岁的年纪还摆不平,方孝孺从苏州的一封书信就乖乖的让江南士子闭上了嘴。

    要是不动吧,偏偏是自命清高,谁也不放在心上的模样。对于礼节是比较重视,但是脾气也是十分孤僻,办事好认死理,解诸不知道找朱允坟告了几次黑状了,说方孝孺在那里编撰《洪武大典》,没有遵从皇太孙的意思,对于收集过来的文献,根据自己的好恶删减,而朱允,坟的用意是,只抄写,不删减,想留下一些古典文献,方孝孺这样做,已经是违抗旨意了,虽然没有计较,但是朱允坟已经有了换下方孝孺的念头。

    说道解诸,朱允烦又想起在自己那个世界颇负盛名的急智和才华,到自己迫不及待的用其时,才发觉解借这个人对权力的热衷是很强烈的,也就是说,在政治上比较圆滑,可能是仕途磨平了年轻时的棱角吧,朱元璋口中那个愤青模样的解诸也不复存在,这让朱允圾十分郁闷。

    耸然,人无完人,但是名人的光环一旦陷落,那用起来也是索然无味,再看看满头白发的耿炳文、傅友德和冯胜,日益觉得自己的人才储备断层的厉害。

    现在还可以用这些老将压住阵脚,可是他们最年轻的,现在已经也近六十五岁了,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