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诸臣心思 (第2/3页)
帝不敬,燕王妃徐氏暗自垂泪,朱高接、朱高煦两烈公引几十余岁的年纪,被母亲硬按在地上跪着,茫然无措的脸上充满惧意。
真的使人看者伤心、闻者落泪。连陪同朱允烦一起前来的晋王朱栩、傅友德、冯胜等人,脸上都露出不忍之色。
原来叱咤风云的草原藩王,现在竟然落得个这般田地,燕王妃徐氏盈盈拜倒,奏道:“皇上,王爷戎马半生,现在猛然空闲下来,难免会有所不适,还望皇上恩准王爷还转北平,哪怕做一马前卒,那种草原风光或许可以使王爷恢复神智也不一定
要不是在后世历史中知道燕王会有此做戏,连朱允烦看到这个情景也以为是真的,看者面无表情的朱林,心里叹了口气,摇摇头,道:“叔王如此,联更是不能任由离去,否则,天下人都要说联薄待叔王了,联会召集天下名医,一定将叔王治愈后,届时叔王要去哪里,联绝不阻拦。”
朱允坟边说,便偷眼扫视着朱林的反应,但是后者却是连停顿表情的意思都没有,更不要说其他反应了。
过不多久,朱允炽趁机又赐给燕王府一些侍女、太监,然后随即就离开了。
第二天,《大明周报》详细的报道了燕王现在的情况,甚至将朱林病时的神态和一举一动都描述的十分详尽,当然,朱允烦因此也暴怒了一场,说是燕王府上下泄露皇室丑闻,借此机会几乎又将燕王府上下换了一遍,加强保险系数。
这一天清晨。虽说南京如火炉,但是早晚、午间的温差已经很大,加上香气袭人的桂花味道,方孝孺伸个懒腰,走进院子,朝霞正逐渐散去,一缕暖阳射进花围之中,桂花树上的露水正滴滴答答而落,正是一片宁逸舒和之象。
方孝孺近来心情大好。几次长谈后,皇上对他的人品学问十分赞赏,已命其参预机要国政。其时大明朝开国未久,先皇在位时以猛治国,虽颇有成效。但杀戮过多,对此皇上即位后,便想着手改革官制。效法史书上的三代贤王,打造出一个政治清明、朝野和睦的太平盛世来。
方孝孺儒学大宗,博古通今,虽然为人正直不阿,但那个读书人骨子里面朝思暮想的不是做个佐相之才。
经过一番问对。皇上显得对方孝孺十分满意,便将改制一事郑重托付给他,命其总揽全局。方孝孺学通古今,自是一身抱负,以经济天下为己任;如今遇的明主,将国家根本之事交付于他,他又怎能不感激涕零,拼死报效?一连数月,每日起早贪黑,遍览古籍,为改制一事呕心沥血。经过连番辛苦,其心中对此事已有了些眉目,不日即将具本奏上。他相信。只要按照自己所想,逐步妥善实行,大明天下必然会海晏河清,太平万年!
早餐前,循例有家丁送上今日的《大明周报》,当看到燕王病重的消息,方孝孺眉头不由一皱,以他的才能,马上就能猜出是皇上授意布的,否则,以刘三吾之守礼顽固,以《大明周报》去年所受到的责罚,万集不敢论及藩王诸事的。
更何况牵涉手握重兵的塞王,虽然燕王久居京师,但是北平的兵权始终是在燕王世子朱高炽手中把持着,皇上派遣吴巨和杨文接受了一部分,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他已经看出了这今年轻皇上的心思,存心是想将诸藩王的兵权一点点的削去,就如同利刀割肉般。一层层削去后再做打算。
但是如此暴露宗室藩王的丑事,达到打击的目的,终非仁君所为,在方孝孺的心目中。以仁义统治天下,才是王者之道。
“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
皇上用类似阴谋的手段达到玷污藩王之目的,始终为方孝孺不喜,沉思片刻,回到书房中,将自己苦思的改制奏折放在一边,重新摊开一张雪白的宣纸,凝思了片刻,沾了沾端砚上已经磨好的墨汁,写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被历代帝王所倡导,但几乎没有一个能达到的,而方孝孺用这句话作为拟写奏折的开端,就是准备暗中规劝皇帝,仁政以民为本。佐以光明正大,万万不可落了下乘。
方孝孺虽然为人正直,甚至有些迂腐,但绝对不死板,看出了皇上的意思,但也不会公开说出来,只能希望能够在事态没有恶化前,规劝皇上回到王道正途。
几乎在方孝孺提笔写奏折的同时,太常寺卿黄子澄敲开了锦衣卫指挥使齐泰的大门。今天是日耀日,属于皇上新规定的公休,朱允坟登基后,为了提高官员们的办公劲头,让钦天监以古之“七耀”为一个周期,制定出一个周天来。
以“七耀”来分别命名。分为日耀日、月耀日、火耀日、水耀日、木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