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章 想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九十章 想法 (第1/3页)

    戏之了日本使节。又处理了关于限制僧侣展的事情之心,一图内的事情就可以暂时的平稳一段,而此时的朱允坟却将目光转向自己已经宽松了很久的吏治上来。

    经过老朱的严苛压抑,在经过自己登基近四只来的刻意放松,朝中的官员们乙经到了一个爆的临界点,而从日本使节那么容易的行贿中就可以看出,大臣们的思想已经完全被建文天下的文治陶醉。

    京师里面的官员如此,那地方上的吏治更不要说,在当今大明虽然有了似似而非的《大明周报》,自己也算是掌握住了朝廷的口舌。但是毕竟比不上另一个,时空中那种信息爆炸的时代,皇权的威慑在朱允坟看来。只是限于百姓的盲目崇拜和官员的升迁上面,真正能够深入百姓心里的。恐怕还不如地方官的一纸通告。“县官不如现管”这句话。在这时的大明得到充分的体现。

    虽然没有明旨,但是内厂还是源源不断的提供出关于官吏贪赃枉法的情报,看来。随着各地“皮场庙”的冷清。官员们的脑筋开始热络,那颗不安分的心也开始剧烈的跳动起来。

    通过这些情报,朱允烦知道,要是不想重蹈朱元璋那时的杀戮,就必须提前行动,把隐患尽量的压制在最低限度,这不由使他想起朱元璋临终那几天对他说的话来:“联以猛治国。意在长治久安,稳固朱家万世基业。可是那班功臣宿将恃功居傲,心怀叵测,威慑朝廷。联如此费心驾驭尚且百弊丛生,子孙稍有等闲,又焉能控驻他们?联自然要效法汉高祖,清除隐患。那贪官污吏,更是可恶可恨,残害百姓,危害国家。不以重刑,何以镇之?联受天命以来,官衣吁食,未曾逞懈,法令严明,事必躬亲,就这样,奸佞贪官竟然朝杀暮犯,令联忧虑深心,愤恨已极,又如何叫联清心寡欲呢?。

    这是朱允坟劝慰老朱宽心时,老朱说的话,而比老朱多了几百年历史知识的朱负波。更是知道关于贪官的难以惩治,无论是朱元璋的嗜杀,还是另一个,时空中的高薪养廉,都挂绝不了蛀虫的滋生。所以朱允  坟也没有奢望能够让贪官污吏在自己手中断绝,不过,有一点他是非常想做到的。

    无论是下一步开海禁,还是展工商,或者是大力倡导科学,那都是油水比较足的差事,作为皇帝的他,可不想让自己的改革变成滋生蛀虫的温床。至少在他准备改革之初,不想看到类似的情况生。他不想看到经济还没有展上去。却让官员们学会了更多的贪赃方法,有了更多的枉法名目。

    对于这个,问题。朱允坟也曾经考虑过关于在另一个时空存在过的高薪养廉。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明的官员薪水俸禄低的可怜,官员们不贪污一点,连养家糊口也没有办法达成。

    但是朱负波在仔细翻阅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颁布的《醒贪简要录》,里面详细地计算官员所得的俸米如果折合成稻谷是多少、按照平均亩产折算需要多少亩地、农民耕种这些地需要花费多少劳力等等。

    记载正一品官员俸禄是每月支米八十七石,一年一千零四十四石。折算成稻谷,需要两千六百二十石。要生产这么多的稻谷,需要用田八百多亩。劳作的人力,按一个人种田十五亩计算。需要五十七个人耕种。

    收割之后,农夫挑一担稻禾只能出四斗稻谷,所以需要六千五百五十挑。如果从田里把稻禾挑到打谷场是一里路,再凤去挑也要走一里路,来回就是两里,这样算下来为了挑担就得走一万三千一百里。

    因此,正一品官员俸禄每月八十七石米。看起来似乎不多,但为了这份俸禄老百姓却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力和辛苦。光是挑担就是一个万里长征的路程,你能说这不辛苦?“如此筋骨劳苦。方得许多粮米在书中朱元璋反问:“你们这些当官的拿着朝廷的优厚俸禄还不满足,不肯为老百姓造福,一味贪污**,破坏朝廷法度,那么到时候被杀头抄家,还能怨别人吗?。

    当然,这在朱允坟眼里,只能算是朱元璋的唯心之论,拿百姓的辛苦,来对比官员的不劳而获。虽然朱元璋曾经语重心长的对大臣说:圣贤之道,出为君用,坐享天禄。农之最劳者何?当春之时。鸡鸣而起,驱牛秉表而耕;及苗既种。又须耘穆,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所余能几?一或水旱虫蝗。则举家皇皇无所望矣。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录刻而虐害之,无仁心甚矣。”  注,

    又拿坐各衙门吏员和“披坚执锐,卧雪眠霜,不胜劳苦。而每月只有一石米工资的士兵,以及没有时间耕种自己的土地,“如此艰难。犹且趋事赴功,不敢有违。的驿站人户做对比。指出“各衙门吏员止是书写。夏坐凉房,冬居暖室,比当军、当站的十分安闲。”如此“心尚不足,仍复贪赃坏法,百般害民。”朱元璋觉得他实在不了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