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守孝三年 (第3/3页)
刘备上前拜倒道:”娘亲,伯父之言,孩铭记在心。从今天开始,孩儿便进父亲书房读书,不迈出大门一步。”
刘夫人道:“如此甚好,起来罢。”
刘毅三父子又待了半晌,便起身告辞。刘夫人便相送至院门。
刘备心里暗道:“唉,好不容易来汉朝一回,还没怎么明白怎么回事呢,却又要圈禁三年。”
三年哪,三年的大好时光,却只能待在小小的书房里看那些让人头痛的四书五经了。不过,刘备却是毫无办法。大汉历来以孝治天下。对孝道,上至天子,下至贩夫走卒,那都是看得无比认真慎重的。大汉朝官制,是察举制,科举还是隋朝的事呢。从刘武帝开始便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所以汉朝做官只以儒术取士。这取士么,又分德行,学识,谋略,法令等方面来考察,所以汉朝的儒生都还是很厉害的,几乎什么都会一点,厉害的可以说是出将入相。比宋以后八股取士的儒生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大汉推举人材分两种,一种就是孝廉,一种就是秀才,东汉避刘秀违,改成茂才了。孝廉直接入中央,先在皇帝旁边做郎官,茂才一般先从地方官做起,慢慢升迁。刘备爷爷刘雄就是孝廉,后来的曹操等人也都是孝廉,一般来说,得州郡举为孝廉后,你这人,就有一定名望与资本了。最起码在本地算得上个名人了。要被推举秀才或孝廉,这先得看你人品,然后再后你学识。人品从哪观察?那就看你孝不孝了。德行是排第一的。当然,到了东汉末年,尤其是灵帝时候,天下吏治乱成一锅粥,皇帝带头卖官,孝廉这个头衔也就没有那么货真价实了。更有甚者,豪门大族为了推举名额,相互推举。就是今年你推举我儿子,明年我推举你儿子。这样一来,真正有才华的贫寒士人却是无进身之阶。刘备苦思半天,觉得自己被推举为孝廉的可能性无限接近零。便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了,凭自己来自后世这个最大优势,想出名,岂不是手到擒来?
至于为父守孝三年,刘备觉得理所当然。死者为大么,刘备甚至觉得对比起后世的世态炎凉,众生冷漠的嘴脸,这大汉朝,却多了那么一丝人情味儿。
守孝便守孝罢,这三年时间,便好好融合整理下原来刘备的记忆,多给自己一个观察这个世界的机会也好。刘备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