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洛阳,我来了 (第2/3页)
卢植,当时之际,卢植之名望传播海内,谁人不知。又是好一番称赞。又闻得典韦言那卢公子便是卢植之嫡子,与刘备为契友,此次便是陪刘备一起进京。更觉得自己儿子能拜得刘备为主,真是眼光不浅。
却说那刘备等人,一路风尘仆仆,又过得约半旬,终于到得洛阳城。
刘备见得那古朴雄浑的大城,心中自然震撼无比。天下中心,皇帝所居之所,英杰聚拢之地。自然一派威严气象。刘备立于马车之上,喃喃道:洛阳,我来了!
京师洛阳城,自东周建都以来,便是天下大城,自汉光武帝驾幸却非殿起,便立为汉都,大兴土木,建设洛阳。洛阳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九里,南北长约六里。时称九六城。洛阳有十二城门。南四门,北二门,西东各三门。南门自西向东是津门,小菀门,平城门,开阳门;北门自西而东是夏门,谷门;东门自南向北是耗门,中东门,上东门;西门自北向南是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洛阳城坐北朝南,以南为尊,平城门为十二门中最尊。因为洛水河自南门缓缓流过。洛水河与城门相对应的是灵台,明堂,辟雍,太学等礼乐建筑。往日天子祭天地,祀太庙,太史令观天文皆在此处。皇宫又分为南宫与北宫。中有一里复道相连。洛阳既然以南为尊,天子与后妃便居于南宫,南宫左边耗门之内,有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为东汉最高行政机构。北宫永安宫则为太后所居之地。极为重要。太仓,武库之重地也位于北宫。京师权贵官宦则居于北宫之外,上东门之内步广里,永和里之处。卢植之府邸也在此处。
出得谷门,便是北邙山,东汉历代帝陵之所在。工商业区有四大市场,西门有内有金市。中东门外有马市和粟市,南郊则有南市。此时东汉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商业极为发达繁荣。
刘备等人到得洛阳城下时,天色尚早,卢毓自幼生长洛阳,便与刘备缓缓勒马而行,边走边向刘备介绍。此时城外也游人如织,卢毓见得刘备看什么都新鲜的样子,心中也是高兴。便指向不远处一大片连绵的建筑向刘备道:“师弟请看,那便是我儒家行礼乐教化德政之重要所在三雍了。正中间乃是明堂,左右分别是灵台,辟雍,太学。”
原来东汉与西汉之政治理念却是大为不同。西汉初天下财力贫乏,高皇帝刘邦的马车,同色马都求而不得,将相出行都是用牛车代步。是以只能奉行黄老之学,无为之治。到得汉武帝后,财力有赢余,国事渐渐安定,儒家便又出来鼓吹以礼乐行教化,重订礼乐制度。而三雍,则是儒家礼乐政治的最重要代表。礼乐教化的象征。西汉武帝时屡屡有人上书,欲立明堂。可惜被窦太后极力反对。司马相如《上林赋》曾言:“登明堂,坐清庙,恣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喟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西汉儒生期望当时就能“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材,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董仲舒更是弄出了独尊儒术之事。当时公卿赵绾,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俱是此中代表。只可惜,几番政治较量下来,却是仍然没有成功,自杀的自杀,罢职的罢职。而汉武帝却也是霸气之主,召集儒生,只是为了粉饰政事而已,仍然奉行武力至上。西汉一朝,儒家思想始终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重用。
直到东汉,开国之主刘秀本来就是熟通经义之儒生。登基之后,便立马修了三雍太学等礼乐建筑,做为自己对儒家政教理念的认同。并推行偃武修文之国策。在明堂举行祭祀,在辟雍举行大射礼,饮酒礼,在灵台辨云物,观休征。实现了秦以来儒家梦寐以求的理想。得到了天下士人的认同。
可以说东汉以三雍为代表的礼制建筑的修复,是古代儒家思想在政治理想体系中取得主导地位的重要标志。更是东汉在政治文化上区别于西汉的重要象征,标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