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1/3页)
第二日,刘备等人禀明卢植,便让卢府家人赶了辆马车,搬了自己东西直接往城外别院而来。自然,那个与刘备第一次亲密的接触的侍女书儿也跟随刘备而来。
三人一上午忙碌收拾好住舍后,刘备忽然发现自己现在不知道该干什么。去读书吗?刘备想了想,把几卷书从书架上取出,准备往明经堂而去。卢毓兴冲冲闯进来,抱着一块木板道:“师弟,快,帮我屋舍写块篇挂起来。”刘德然也随后而入。
刘备想了想,不由兴致大增。便跟卢毓道:“师兄,你随我来!”便当先往卢毓住处走去。刘备房子在中间,右边是刘德然,左边是卢毓。卢毓摸不着头脑,便与刘德然随刘备身后。刘备到得卢毓住处,仰头望了一阵,便道:“师兄,欲书在何处?”
卢毓道:“就大门前挂着吧!”刘备沉吟半晌,却也不说什么,便笑道:“好,书儿,笔墨侍候!”便笔醮浓墨,在木板上重重书下二个古朴苍劲的大字“陋室”。
卢毓看着书法甚喜,只是,这字。他抬头看着刘备道:“师弟,你也不替我写几个威武点,朗朗上口的字来?我这房子被说成陋室,岂不是让来往之人笑话?”刘备微笑不语,又命书儿取出一锦帛,于上细细书了一行字,便缀笔于旁微笑。
卢毓取过锦帛定睛看去,只见右首正中三字:陋室铭
而后内容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余姚客星庵,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最后一行“涿郡刘备书送师兄卢毓,大汉熹平四年春”。却是刘备恶趣上来,抄袭了后世的陋室铭,送与卢毓。只是南阳诸葛庐,因为诸葛亮还没出生呢,就改成了余姚客星庵。
余姚客星庵为东汉隐士严光的故里,最后隐居并卒于此。严光字子陵,是东汉光武帝同学。少有高名。刘秀即皇帝位后,严光改姓隐名,隐居他乡。刘秀念旧思贤,便画了严光的形貌命天下州郡寻访于他。后来发现严光蓑衣在大泽边垂钓,便遣使者三次延请。严光不为所动。最后刘秀没办法了,亲自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意思是,“我听说古代圣明有德的君主手下必定有和领导政见不同而不愿做官的贤士,所以我又怎么敢强迫子陵为我工作呢?只是现在天下刚刚平定,百废待兴,各种业务都应该小心翼翼的恢复发展,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就好像身患重病的病人倚杖而行唯恐摔倒一样,需要广泛吸纳人才治理天下。过去汉高祖平定天下时,当时的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没有轻视高皇的出身而出来尽心尽力辅佐他,那么子陵为什么不肯帮助老朋友治国安邦呢?过去唐尧治理天下时贤士许由躲到箕山隐居、巢父在颖水边弃名洗耳,这种隐士的高风亮节的确值得推崇,但是我不希望子陵效仿他们”。这帽子扣得有点大,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当时刘秀便到驿馆亲自看望严光,严光不起床,装睡,刘秀亲自摸着严光的肚子说愣头愣脑一意孤行的老严啊(咄咄子陵),我当了皇帝,你为何不肯来帮我呢?严光睁开眼睛说人各有志啦,我又不想做官,你就不要勉强我啦!刘秀只得叹息而走,后来又以讨论学问的名义把严光接入洛阳宫中,同居同饮。晚上刘秀与严光一起睡觉,严光睡姿不好,把腿放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