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2/3页)
刘秀的肚子上,第二日史官上奏言客星犯御座甚急。刘秀笑着说算啦,这是我老朋友了。不怪他。后来刘秀又准备任命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死活不从,便跑到富春山隐居,耕读垂钓,自得其乐。后来刘秀又数次征召,严光只是不从。最后老死在故乡余姚,享年八十,刘秀知道后很伤心,赏赐了很多钱财给他后代,又命地方官厚葬。
严光是一位爱惜自己名声胜过于生命的君子,他可能担心现在皇帝是自己的老同学老朋友,怕自己出仕之后人们会以为他走后门。何况刘秀对他念念不忘,授官又不经正常程序。为堵天下悠悠之口,索性自己隐居起来。这下没有人会说皇帝照顾我了吧?虽然他的消极避世不能提倡,但他自东汉以来,历代受文人士子的喜爱推崇却是事实。严光要取得功名,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容易。但他却推辞不受,真正做到了视功名富贵如尘土。人品极其可贵,乃高风亮节的典范。后世范仲淹于《严先生祠堂记》一文中赞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卢毓看着这百十字的短文,只觉越念越妙,文中所表现出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深深吸引了卢毓。一时心神俱醉,不禁高声念了出来。刘德然在一旁也听得心动。深深望了一眼刘备,心中道,族弟真乃大材,吾远不及也。
忽听得院外有人鼓掌,高呼:“如此妙文,足为吾辈之楷模也!当浮一大白!”众人回头望去,只见是明经堂几位师兄,卢毓便连忙出迎,问及,乃知几位师兄乃是卢毓等人近居,见得卢毓搬来,特来探访邻居。走到卢毓院外,便听得卢毓高声吟诵,便立在外面静听。听到妙处,便不由鼓掌高呼。
众人见礼,当首一位身材高大,面目儒雅的青衣男子便问道:“卢师弟,方才此文是你所作么?”卢毓摇摇头,把刘备让了出来,笑道:“刘师弟方才写与我的。”
那青衣男子看着刘备,大喜道:“刘师弟真乃神来之笔也!”刘备抄袭后世名文,却也不觉得尴尬,他自认为既然自己来到东汉,那么自己后世所学,都是属于自己的。信手拈来,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当下便回一礼道:“师兄过奖,只是师兄是?”
那青衣男子大笑,道:“在下清河崔珏,字叔瑜。昨日与刘师弟见过,怎的这样快就忘了?”
刘备尴尬的笑笑,直接说道:“不怕崔师兄笑话,昨日一阵手忙脚乱,诸位师兄之名却是一位也未曾记住。”
崔珏与身后三位士子皆哈哈大笑,崔珏喜爱刘备文采,又见得刘备直爽,更是喜欢。当下便把身后三人一一向刘备等人介绍。
河内孟虎,字博夫。身材矮小,性格诙谐;洛阳陈森,字秀之。喜着白衣。弘农杨尚,字元非,气度非凡,弘农杨家之子。
刘备等人一一上前见礼。崔珏却是抢过卢毓手中帛书,细细观看起来。良久,又抬头望着刘备道:“师弟,这书法出自汝手么?”刘备点点头,心中高兴不已。只有这书法,实打实是他自己的真本领,自然要为之骄傲。
崔珏奇道:“怪哉!崔珏也自幼习书法,天下间善书久负大名者,当世首推蔡伯喈,刘君嗣,张伯英诸人也。蔡邕先生善隶,德升先生善行,张芝先生善草体。皆闻名于当世。而又有颖川钟繇钟元常,以行,草著称于世。只是刘师弟所书,皆不曾习吾所言诸人之法,别为一体,自有天然风范,莫非?”又只把眼睛望着刘备。
卢毓在一旁傲然道:“不错,崔师兄好眼力。我刘师弟书法,乃他自己所创,独自一家!家父因爱师弟之才,特收刘师弟为弟子!家父可是说过,刘师弟书法,自成一体,别具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