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4章其命维新 (第2/3页)
……
经此一事,冀州士族内部潜藏的裂痕被彻底公开并撕大。
张韬等大族子弟,再次被责罚,不敢怨恨手握强兵的庞统,却将一腔怨毒转向了那些『不识抬举』,竟敢让事情闹大的寒门子弟,如苏明等人。
而苏明等寒门子弟,在经历了被欺压,然后他们也曾经尽力维护『颜面』,但是无效之后,又被张韬等人一再怨怼,也是难免心中生出无名火。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这些寒门子弟,也彻底看清了所谓『乡谊』、『联谊』在利益面前的脆弱不堪。他们意识到,想要在这乱世中存活,想要争取那榜上的一席之地,依靠那些视他们如草芥的大姓豪门已是绝无可能,唯有紧紧依靠赏罚分明、提供相对公平竞争环境的骠骑军,才可能有一线生机。
这些寒门子弟,渐渐的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甚至不需要庞统等人做出什么特别的拉拢,现实的残酷选择,便已自然而然地迫使这些寒门士子倒向了骠骑一方。
……
……
在这场全民觅食的行动中,另一些人也无所遁形。
总有那么一些人,或是习惯了游手好闲、欺压乡里的浪荡子,或是心怀鬼胎、奉命潜伏制造混乱的曹军细作,他们或是拒绝参与劳作,只想坐享其成领取基础救济,或是在坊间散布消极言论,挑拨离间。
如果原本邺城南城之中都是死水一潭,那么这些人潜藏在最下层,也很难被发现,但是现在这些人在连续几天的劳作当中毫无作为,那么这些人的行为,在大多数的百姓民众为了生存而忙碌的南城之中,就显得格外扎眼了起来。
庞统通过前期的户籍整理,市坊掉配,保甲制度,劳作统计,也就渐渐的将整个南城百姓民众的人口梳理了一遍,当所有的数据汇总到了庞统桌案之上,再通过军中文吏的协同,骠骑军兵卒的现场监督观察,这些如多次无故不参与樵采,甚至暗地里煽动对抗情绪,行动轨迹鬼祟等等的家伙,也就再也藏不住了。
庞统再次下令,抓捕这些潜藏在百姓民众当中的『浪荡子』。
这些家伙起初还试图以骠骑军『无故抓捕』,要『杀人』,『下毒手』等等由头,想要鼓动其他百姓民众为其遮掩,一同对抗骠骑军的兵卒的抓捕行动,但是很遗憾的是,在经过这几天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庞统一而再,再而三的公开审理宣判之后,南城百姓民众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共识……
骠骑军是好的,至少比原本的曹军要好,而且庞统判罚的那些人也都不无辜,证据都是确凿的,那么当骠骑军开始抓这些人的时候,百姓民众虽然未必都清楚发生了什么,但是没有人会觉得庞统或是骠骑军在无故抓捕。
更不可能去拦着骠骑军的行动了。
抓捕自然是异常的顺利。
如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清理了南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安定了民心。
无论是真浪荡子还是曹军内奸,在庞统这套组合拳下,几乎都被连根拔起,南城的秩序为之一肃……
然而这仅仅只是庞统组合拳的开始。
……
……
深秋的漳水,水量已不似盛夏般丰沛,但依旧带着一股沉郁的颜色,蜿蜒流淌在邺城之畔。
连续数日的食物采集,虽然未能彻底解决粮荒,却像是一剂强心针,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南城焕发出了希望的活力。
百姓们的脸上,少了几分绝望的麻木,多了几分为生存而奔波的汗水,以及收获时响起的欢笑。
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参与和耳濡目染,他们对骠骑军的看法,已从最初单纯的恐惧或期盼救济,逐渐转变,他们开始相信,这支军队似乎真的与以往那些只知征敛杀伐的兵痞不同。
与此同时,庞统对冀州士族子弟的梳理也初见成效。
几次三番的当众惩戒,再加上寻食榜的竞争排名,如同大浪淘沙一般,将那些冥顽不灵、阳奉阴违,或是只知空谈的纨绔子弟,冲刷了下去。
剩下的,如崔林、沮鹄,以及一些在压力下被迫变得务实的寒门子弟,看到了机遇,也明白了庞统划下的规矩。
这些渴望新机遇的士族子弟,明白了在骠骑三色旗帜之下,唯有实绩才是根本。
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骠骑军的各项指令,甚至主动出谋划策,希望能在这新的秩序中占据一席之地。
见时机成熟,庞统终于抛出了他筹划已久的下一步。
这一次,庞统没有再简单地要求民众『自愿』出工,而是颁布了一道新的命令,通过各坊的『就食从事』和骠骑军文吏,迅速传遍了南城……
『漳水之畔,鱼虾潜藏,乃天赐之食。然零星捕捞,所得有限。今征募民夫,每户出一丁壮,于指定河段,修筑土坝,壅塞支流,聚水成洼,以便捕捞!凡参与者,每日按土方、工时,折算劳绩!凭此劳绩,可于军中兑换相应粮盐!累积之数,亦可累获授田!多劳者多得,公平交易,绝不赊欠!』
这道命令下达,顿时激起千层浪!
与之前漫无目的的野外觅食不同,这次的目标非常的明确。
筑坝拦水,捕鱼获利。
出工得绩,累积获田。
这所有的一切,都刺激着南城的百姓民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