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163 劝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163 劝降 (第2/3页)

法奥港。如果能找到足够数量的骆驼,就分出一部分骑兵沿河岸跟随船队伴行。

    海军这边把补给船都留下,再派通讯船回霍尔木兹港通知宇航员,可以运送主力部队和辎重过来了。”

    等陆海军都发表完看法,洪涛才做出了决定,四个字,从善如流。除了几个细节安排之外,基本没改动。

    倒不是他黔驴技穷了,而是在战争中根本没那么多奇思妙想和阴谋诡计。大部分时候对阵双方都是明棋,就算刚一接触比较陌生,打上一两次也就熟悉了。

    陆军将领们总结的很对,奥斯曼军队在阵地战方面很有经验,能利用预设工事充分发挥武器威力。但如果把节奏快起来,不让他们有时间大规模建造防御工事,在野战当中可能就没这么难啃了。

    以前明军在遇到善于大规模机动野战的游牧民族骑兵时,就得想办法把对方拖入阵地战节奏,以慢打快。

    现在遇到比较善于阵地战的奥斯曼步兵,不能再用老思路,马上又得把节奏带快,逼着对方不得不进行野战,充分发挥明军的火力优势。

    这叫什么?这就叫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既然军官们已经想到了,自己何必再去充当大尾巴狼,非得过诸葛亮的瘾。如果他们能次次如此善于变通,以后可能就没有御驾亲征了。

    “金圭,你带着阿拉伯向导去前线,想办法告诉守军他们被抛弃了,唯一的出路只有投降,如果他们愿意可以得到战俘待遇。最好能问出王大头的下落,以及奥斯曼军队的大概部署。”

    不过有些事还得自己亲自安排,将领们对打仗很专业,但对如何搞情报、如何治理地方还不太习惯主动思考。

    这也是术业有专攻的后遗症,在大明军事体系里不干预地方政务是条红线,没几个将领会去琢磨这些容易犯忌的门道。而善于此道的文职官员们又没随军前来,只能亲力亲为了。

    而此次大军前来不光是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