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千三百零二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千三百零二章 (第2/3页)



    可无论我们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只要我们经历了类似的抉择,我们的性格与心态总要受到此类事件的影响。在事情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仍然会不断怀疑并拷问自己当初所做出的决定是否是正确的,倘若那时我们选择了另一个方向,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并且在考虑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拥有的性格与思想观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当前环境或所处群体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从众心理。

    比如在初高中时期,学校的老师或家长都十分在意孩子的学习状态。与我们在一起相处的同学们,将学习当做人生的重要事件来看待,在整个班级中都形成了良好且紧张的学习氛围。即便是那些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在处于这个环境时也会出现一定的危机感,用更加积极的面貌去对待学业。进入大学后,学习更多依靠个人主观意愿,老师们也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步步紧逼,每天定时检查作业。缺乏了环境的督促与引导后,一部分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就会迅速陷入到迷茫当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并逐渐沉浸在网络娱乐里。这就像那句老话所说的那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然我们无法保证自己能够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就更应该主动逃离不思进取的环境,督促自己更加认真的发展。倘若你能够意识到身边人所存在的不足,却又心甘情愿的强迫自己融入其中,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活成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

    第二就是陷入习得性无助。

    人这一生就像过山车一样,既有高峰又有低谷。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事业或生活不顺心的事情,本就是人生常态。我们应该用更加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变化,时刻保持对生活与未来的热爱。有一部分人总是缺乏对自己的信心,因为生活中的一点点失败就彻底丧失动力,不愿意提起兴趣去尝试新的挑战。这些长时间心情低落的人,显然是受到了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心甘情愿与失败相伴,不再有令人敬佩的上进心。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有类似倾向的人都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学概念,定义为个体在反复遭遇无法控制或避免的不良情景后,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认知态度,认为自己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不良的情况或结果。此时,即使环境发生变化,情况可被改变,受试者也往往会持续保持无助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在理论上认为,个体的行为并不总是由其所处环境的目前状态决定,而是过去经验的影响结果。

    习得性无助就像是一个难以被察觉的深渊,一点点让我们自己走进堕落的人生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心态,学会认可自己,培养自信心。同时年轻人们也要尽量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意识到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终究有一天要进入到社会中独立打拼。

    有一部分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深渊中,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即将面对的困境。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普遍拥有更多自主求学的机会,那些课程压力并不算太过沉重的大学生们,自由自在的在校园中生活享受,根本没有意识到独立在社会上生存,需要自己付出多大的心血。走出校园后的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参加工作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力相对平庸的人很容易因此受到打击,进而产生对人生发展的迷茫。

    总之,就是我们所说的油腻了!

    阿斯加德人也一样,他们虽然物资充沛,但不代表他们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们依然是血肉生命,依然要面对生活的琐事。

    依然要面对一个最真实的问题。

    那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庸。

    这些人被我们统称为中年人,他们失去了激情,失去了冲劲,追求稳定,追求不改变!

    但沃斯塔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