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282章 你老了,但我还年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282章 你老了,但我还年轻 (第1/3页)

    加特林送髋,这是每个人田径的观众稍微有点研究都会知道的名词。

    正说明加特林在百米奔跑里面送髋能力的强大。

    这一点张培猛当然也知道。

    所以他要在这里拿出自己的真本事。

    和加特林碰一碰。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面对加特林这种级别的选手已经没有那么害怕,甚至没有多少担心。已经开始转化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挑战欲望。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苏神,还有赵昊焕在前面建立的黄种人,速度感已经击溃了心中所有的自卑,以及思想桎梏的锁链。

    真厉害啊,不过没关系。

    既然是三档起步。

    那就还有一档啊。

    砰砰砰砰砰。

    20米过后,张培猛的加速进入了最恐怖的第三档。

    如果说第一档是曲臂启动的“牵引式”爆发,第二档是曲臂摆臂的“协同式”增幅,那么第三档……

    则是曲臂动作引发的“整合式”力量爆发——这不仅是速度的迭加。

    更是全身力学结构的深度重组,是他用好几年磨一剑的技术创新。

    打造出的一套足以对抗世界顶级选手的“曲臂挂档加速驱动系统”。

    此时,他的摆臂已经达到了人体生理极限。

    手臂弯曲的角度稳定在90度,肘部始终保持在身体前方的发力平面内,每一次前摆都像是在空气中“切割”出一道无形的轨迹。

    手臂摆动的频率快得形成了残影,肉眼几乎无法捕捉到肘部的具体位置,只能看到一道模糊的弧线在身体两侧飞速交替。

    这种高频摆动并非单纯依靠手臂肌肉的收缩,而是由肩部、背部、核心乃至腿部肌肉共同参与的“链式发力”——肩部肌群带动上臂摆动,背部肌群为手臂提供稳定支撑,核心肌群则通过躯干的轻微转动,为摆臂动作注入额外的扭矩。

    每一次前摆,手臂肌肉都在瞬间完成“收缩-放松”的循环。

    将力量以最高效的方式传递出去,为身体提供持续的向前牵引力。

    但第三档加速的核心,并非只有摆臂速度的简单提升。

    而是曲臂动作对全身力量的“整合效应”。

    在之前短跑技术中,摆臂与蹬地往往被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力环节,力量传导存在一定的损耗。而张培猛的曲臂挂档技术,通过独特的力学设计,将这两个环节完美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摆臂牵引-核心传导-蹬地爆发”的闭环发力系统。

    从力学原理来看,他现在的摆臂“内扣前摆”动作,会在身体前方产生一个强大的“向心力”。

    当手臂以90度角向内摆动时,肘部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形,这个圆周运动产生的向心力会将上半身的重心向内侧牵引,从而带动躯干的轻微转动。

    这种转动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由摆臂动作自然引发的“被动旋转”,但正是这种旋转,为核心肌群的发力创造了最佳条件。

    他的腹部与背部肌肉在躯干转动的瞬间迅速收缩,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力的传导带”,将上半身的力量通过核心传递至下半身的髋部。

    与此同时,曲臂摆臂的“牵引感”会直接作用于肩部,进而带动肩胛骨的收缩与扩张。肩胛骨的运动又会联动背部肌群的发力,将上半身的力量进一步向下传递,与髋部的发力形成迭加。

    这种力量传导路径,打破了之前他在短跑中“上下肢分离”的发力模式。

    实现了“全身力量一体化”的整合。

    此时的张培猛,身体不再是各个部位的简单组合,而是一台由曲臂动作驱动的“整体发力机器”。

    每一个肌肉群的收缩与舒张,都在为同一个目标服务——

    不断的提高速度。

    让自己的加速度不断的超越之前。

    这是因为,在力量整合的基础上,曲臂动作还对他的送髋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与加特林那种舒展、大幅度的送髋不同,张培猛的送髋更具“迅猛性”和“直接性”,这正是曲臂牵引的必然结果。

    当他的手臂进行内扣前摆时,肩部的转动会直接拉动髋部向同一方向转动,形成“肩髋联动”的发力模式。

    这种联动使得髋部的前送不再需要依靠腿部肌肉的单独发力。

    而是在手臂的牵引下自然发生,大大提高了送髋的速度和效率。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曲臂摆臂产生的“扭矩”是驱动髋部转动的关键。手臂摆动时,肘部的运动轨迹与髋部的转动轨迹形成一个“力偶”,这个力偶产生的扭矩会直接作用于髋关节,促使髋部快速前送。

    所以张培猛每一次手臂前摆,都像是在为髋部的前送“上弦”——

    肩部肌肉收缩带动手臂摆动,产生扭矩,核心肌群将扭矩传递至髋部,髋关节在扭矩的作用下积蓄能量。

    当腿部蹬地的瞬间,髋部肌肉迅速放松,积蓄的能量瞬间释放,将髋部向前猛烈推送,如同“弹弓发射”一般,将身体向前弹射出去。

    这种“上弦-释放”的发力模式,使得张培猛的送髋动作既快速又有力,步幅在高速中自然展开,同时又不会消耗过多的能量。

    就比如现在。

    在第三档加速中,张培猛的身体姿态也发生了细微但关键的变化。

    他的躯干前倾角度依旧保持在较低水平,但不再是单纯的“下压”,而是在曲臂摆臂的带动下呈现出“动态平衡”。

    躯干的轻微转动与手臂的摆动、髋部的送动完美同步,使得身体的重心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没有丝毫晃动。这种动态平衡不仅减少了风阻,更重要的是确保了力量传导的顺畅性——

    每一份力量都能精准地作用于前进方向,没有丝毫浪费。

    腿部动作也在曲臂换挡的影响下变得更加高效。

    当髋部在手臂的牵引下快速前送时,大腿会自然地向前摆动,膝关节的弯曲角度恰到好处,为蹬地做好准备。

    脚掌落地时,前脚掌与赛道的接触点精准地落在身体重心的正下方,确保了蹬地时的稳定性。

    蹬地瞬间,小腿肌肉、大腿肌肉、臀部肌肉在核心肌群的带动下协同收缩。

    将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髋部、核心、肩部传递至手臂,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力闭环”。

    这种闭环发力使得张培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

    蹬地、腾空、再蹬地的过程流畅而暴力。

    仿佛身体失去了重量,在赛道上“飞行”。

    曲臂爆发外加自己擅长的三档启动。

    此时的张培猛。

    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速度还在持续提升。

    耳边的风声越来越响。

    观众的呐喊声已经模糊成一片,他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心跳和身体的发力节奏。

    他能感觉到身边加特林那股强大的气场,能感觉到那位传奇选手的速度也在提升,但他没有丝毫畏惧——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曲臂挂档驱动系统”已经达到了最佳状态。

    全身的力量都在为他服务。

    他的加速度已经足以与世界名将,贾斯汀.加特林匹敌。

    起码可以一较高下。

    所以30米处,赛道上出现了令人窒息的一幕——张培猛与加特林几乎并驾齐驱。

    蓝黑的身影与红色的身影在红色赛道上飞速前进,仿佛两道人形黑影在竞速。

    没有人想到张培猛竟然在前30米和加特林搅得这么紧。

    这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技术打磨的必然结果。

    他没有加特林那与生俱来的强大爆发力,没有博尔特那惊人的步幅,但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汗水,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道路——

    那就是通过曲臂启动,整合全身力量,实现三档加速。

    最终在加速度上与世界顶级选手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

    在这条红色赛道上,张培猛的第三档加速,不仅是速度的爆发,更是亚洲短跑技术的一次革命。

    他用自己的身体证明,短跑并非只有“力量”和“步幅”两条路可走,通过技术创新,同样可以实现对极限的突破。

    他的“曲臂驱动系统”,为亚洲短跑选手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让世界看到了亚洲速度的真正潜力。

    或者可以这么说。

    他是除了苏神和赵昊焕之外。

    走出一条全新亚洲速度道路的人。

    “张居然和贾斯汀纠缠在一起?”

    “莫非我们国家的眼下最强战力,被他们的第三人都要追上了吗?”

    你别说,还真是这样。

    美国那边的解说有些不敢相信。

    因为加特林今年就是美国的第一战力,随着盖伊在2013年之后已经有了隐退之心,最近两年也都在给自己的身体休息恢复,就已经是渐渐的不如加特林。

    所以今年加特林就是美国队最强的一名成员。

    而这个最强的成员,现在却和人家的第三人。

    打得难解难分。

    实在是面子上有些过不去。

    30米是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选手的目标是“尽快加速”;在此之后,目标则变为“维持并延长最高速度”。

    张培猛与加特林如何完成这一过渡,直接决定了他们在50米处的速度表现。

    加特林在这里认真了一些,他之前的的确确是对于张培猛没有放在眼里。

    他之前认为的亚洲选手里面,除了苏神,就只有赵昊焕他会多看一眼。

    其余的人根本和以前的想法一样。

    他想要在这里重新压过去。

    加速跑没有超过也没关系。

    途中跑才是自己的强项。

    加特林的过渡逻辑是“从加速到巡航的主动切换”。

    30米处,正是他那台强大的“送髋引擎”从“预热”转为“全力运转”的时刻。

    进入30米后,加特林的手臂摆动从“平衡辅助”转为“动力辅助”。

    他的摆臂幅度明显增加,手臂不再是自然下垂,而是在摆动时与身体形成一个更大的角度,每一次前摆都能为身体提供一个轻微的“向前推力”。

    但这股力量并非核心,而是为了配合髋部的转动。

    这是加特林途中跑的精髓。30米后,他的髋部转动幅度达到最大值。

    每一次腿部蹬地,他的整个骨盆都会以髋关节为轴,进行一次大幅度的、流畅的“前送-后收”循环。

    这种转动不再是小幅度的扭矩,而是如同“风车”般的旋转。

    将腿部的蹬地力量放大数倍,转化为强大的向前动能。

    他的核心肌群如同一块“钢板”。

    将躯干牢牢固定在一个稳定的平面内。

    躯干不再进行任何多余的转动,而是保持中立,为髋部的大幅度转动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这种稳定确保了髋部的力量不会因躯干的晃动而损耗,能够全部传递至腿部。

    然后腿部动作变得无比舒展。

    大腿前摆时高度达到峰值,膝盖几乎与髋部平齐,这使得步幅在高速中达到最大值。

    蹬地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