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辽镇 (第1/3页)
“辽镇,必败无疑。”
徐州城北,众镇将校齐聚靖南军中军帐内,因为陈望的一席话而哗然。
“宁远天下坚城,山海关亦为天下险关,辽镇有大军六万,野战确实难敌清军,但只是守备城关清军纵有十万铁骑也难撼动,总镇为何断言辽镇必败?”
周遇懋神色凝重,上前了一步,靠近到沙盘之前。
“清军云集重兵十余万而攻锦州,锦州尚且守了两年之久。”
“辽镇据守要冲,又岂会速败?。”
曹变蛟的脸色并不好看,从选择跟从陈望开始,历战之下,他对于陈望一直以来的判断都极为信服。
无论是此前一同进剿,还是之后的扬州之战,种种事迹都可以证明陈望在战略上的眼光。
但是这一次,曹变蛟却是有些无法信服陈望的言论。
陈望竟然断言辽镇必败,而且是在短期之内速败。
赵怀良按刀而立,并没有参与军议的讨论。
军议不在他的参与范围之内。
作为近卫营将,他的职责只是保护作为主将的陈望。
此前是因为参谋总长的缺失,他才补上缺位,暂领参谋部。
不过现在如今,参谋总长之位他已经卸任,交给了代正霖。
比起制定战略、统筹整军,赵怀良还是感觉自己更适合作战。
兼任情报司指挥使的工作,也主要只是管辖,将消息汇总交予陈望即可。
一旁作为参谋总长的代正霖则是皱眉思索,在沉吟了许久之后,也道。
“依照参谋部推演,辽镇依照如此格局,单独对上清廷,也应当能够撑上起码年底。”
“只需要等到今年夏收之时,粮草入库,发动夏季的攻势,便可以极大缓解辽镇的压力。”
“届时只要我镇大军沿运河北上,保证粮道直取京师,而辽镇南出山海关,两面夹击,必可大败清军,迫使其重新退回关外之地。”
陈望神色平静,犹如鹰隼般的目光从众人的身上缓缓而过,他并没有因为众人的质疑而心生他意。
“松锦一战,入援八镇皆为九边精锐,满饷足粮。”
“八镇兵马因此上下同心士气如虹,倾力北援方有与清军势均力敌之态,最终也是因洪承畴战略失误而以致于败亡,而不是因为战事不利而败。”
周遇懋刚要开口,被陈望抬手制止。
“你要说事情我自然清楚。”
陈望举起指挥鞭,指向辽镇的方向。
“你们的判断和推演,全都建立在松锦的时候。”
“但是现在北国的情势和松锦之战已经相去甚远。”
“北国已失,京师陷落,九边沦丧,仅余辽镇孤镇之兵。”
陈望的目光冷冽,加重了语气。
“辽镇的兵马士气已经跌落谷底,内忧外患、腹背受敌,军兵早已惶恐不安。”
在平定南国的时候,陈望并没有忘记北国的事务。
情报司在北国的情报网已经编织了不少,在辽镇这样重要的地方,自然也是安插了不少的人手。
而且在辽镇,陈望也派驻了一部分人作为明面上联络,保持着和辽镇书信的通畅。
辽镇上下此时人心惶惶,原本因为祖大寿而死,八镇兵马血染松锦,重燃的复土之心,在京师陷落的那一刻便已经荡然无存。
祖泽溥能力平庸,声望平平,远远不及祖大寿。
他根本没有办法稳定镇下各营兵马的军心。
辽镇说是六万的兵马,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这其中很多的屯田的卫军,以及协防的民壮。
辽镇真要有六万的可战之兵,松锦一战早就已经全部拿出来去援助锦州了。
关、宁两地的辽镇真正可用的兵马,不到这其中的一半。
这样的情况,不用情报司送来的情报陈望心中就很清楚。
历史上吴三桂奉诏入援,能够随其出征的关宁骑兵,仅有五千之数。
在李自成攻打山海关之时,整个辽镇拒守的兵马也是将近六万。
但是这六万人之中,大多都是临时征募的辽民,还包含着不少从京师逃奔而来的溃兵。
史料映证,关、宁两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