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章 教宗:教士一定要懂教义 (第2/3页)
行收集。甚至,会拿自己知道的一些神人故事,和他们进行交换。
郭康之前生活的时代,是个科学更加发达的时代。但在这个时代的欧洲,宗教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实际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环。
后世有个欧洲笑话,说有一天,一群教士正聚集在教堂做晚祷,这时候,灯突然灭了。
结果,本笃会修士们按照记忆继续唱祷,一个词都没有错,因为他们一贯恪守教条,坚持绝色(不婚娶)、绝财(无私财)、绝意(严格服从),每日集体诵经,认真读书,已经形成了习惯;方济各会修士们拿出乐器,创作了一首赞歌感谢天主赐予的黑暗姐妹,因为他们强调“爱”;道明会修士们注重“光”这个概念,于是继续开始关于光是神圣知识的重要媒介的研讨;耶稣会则是教会为了改革而设立的,于是耶稣会士们便据此提出,灯突然灭了,是不是代表可以从此取消晚祷……
这是,教堂所在的本堂神父来了。看到灯坏了,他无视了其他人的讨论,找出工具箱,搬来梯子,把坏掉的灯泡换了。
各个修会的教士,各有各的神学理论和价值观取向,但对于各地的基层神职人员来说,履行公共职能可能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而这些人,才是教会真正的根基。
欧洲人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很多也需要宗教来帮忙——天父天兄虽然不管这么细,但教会确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各处,可以给民间提供各种服务的。所以,宗教反而要比较“踏实”,教会也会反对那些过于离谱、会影响和破坏社会运行的民间信仰,将其斥为“迷信”,要求教士们教化信众,与这些落后的迷信行为作斗争。
作为最强势的教宗之一,英诺森三世就曾经下达命令,要求教士们必须接受逻辑学教育。这样,能把教义给人讲清楚,不至于前言不搭后语,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过,到了郭康那个时候,科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已经能够帮忙做很多事情,取代宗教的不少职能了。因此,剩余的宗教这部分,就失去了脚踏实地做事的需求,开始完全放飞自我,反而比中世纪还“迷信”。
在郭康看来,这种工业社会保护下,出现的各种“神人”,可以算是一种宗教巨婴了。他们的表现,当然也就极为离谱,“上限”非常之高,放在此时的欧洲,都足够让教会吓一跳。
把他听说的这些,拿来和教会里的人交流,都能让其他人颇为惊奇,觉得他这边的“神人”和这些人做出的设定,也够神奇的,足够用来交换段子了……
至于宗教影响力的变化,在他看来,这主要还不是科学本身的功劳,而是教育的功劳:社会已经形成了更加完善、更加细分的人员培训体系,不再和中世纪欧洲一样,因为知识分子数量太少,导致各种事情都得教士们去做;也不再和古代一样,甚至需要通过把教育内容乃至工程规范都写入教义,才能维持知识传播了。
这听起来比较奇怪,但其实看看对比就知道了: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哪怕进入所谓“科学的时代”,也依然非常依赖宗教。甚至可以说,某些强大的科技大国,从上到下,反而都是个宗教味儿十足的国家——而且还是那种不太正经的宗教,让中世纪的教士知道了,都得大呼“异端”、“迷信”那种……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在一神教体系里,科学只是个解释世界的工具,和宗教未必有那么矛盾,甚至会出现把科学本身作为宗教信条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当地人真的找不出能取代教会的东西。他们的官府,和古代没有什么区别,遇到重要的民生问题依然屁用没有,连救灾都得指望教会顶上。至于对大众普及教育的工作,更是惨不忍睹,同样需要依赖宗教教团的支持。
由此可见,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