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67章 教宗:教士一定要懂教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67章 教宗:教士一定要懂教义 (第3/3页)

康自己所处的那个环境,本质上还是“文科”的胜利。极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屡次灾变都消除不了的文化传统,还是在推动着社会,榨干新技术的每一分潜力,用来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输出人才的数量。这些文化优势,才是科学技术能在这个地方得到最大效率利用的原因。

    至于说时人自己怎么想,其实没有什么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和地中海世界,会有巨大的差别了。

    而且,说难听点,即使是郭康那会儿的塞里斯,社会的宗教风味,同样是非常浓厚的。这个原因,可能得追溯到塞里斯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组织传统。

    任何一个文明,都需要一套理论,说服大家服从。而对于塞里斯人来说,传统的授权方式,是通过“天”作为中介来进行的。一方面,经师们认为,天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会给君主授予合法性;另一方面,早在春秋的时候,先贤们就提出,天是民众集体意识的反应,天通过民众对统治者进行观察,并且代为表现出民众的喜怒,君主需要通过保民、养民来获得天的支持。

    君主得到天的授权,也就是“天命”之后,会把这些权力继续转授给臣属。由于塞里斯是个少见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在君主身兼大祭司和世俗首领身份的同时,各级官员其实也都拥有这两种身份。

    这导致塞里斯的地方官员,尤其是各级主官,实际上要兼职地方主教和教区神父这类身份。相比于欧洲那些同行,他们的地位要“重”得多,民众对他们的要求也远比其他地方更加严肃。因为国王的税吏、代理人可以嘻嘻哈哈,但主教在主持仪式的时候,像这样没个正经形象,就不能被接受了。这就是双重身份带来更大权威的同时,需要付出的代价。

    而官员得到授权之后,又会去管理普通百姓。就这样,形成了人授权给天、天授权给天子、天子授权给官吏、官吏管理人的合法性获取路径,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态势。因此,这个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的方式,就从汉朝开始,逐渐完善,并且一直运行下去。

    不过相比而言,这已经其他文明的状况要好上太多了。因为至少,中央的最高权力,一直能被皇帝掌握。而且其他地方,大部分都差点意思。

    比如东罗马一度延续了古罗马和波斯的传统,把祭祀纳入政权中,让统治者成为神王。但十字教时代之后,这个过程中断了。教会从政权里完全分离,成了单独的体系。虽然在兴盛时期,皇帝可以随意拿捏大牧首,但这两个身份毕竟是分开的。

    因此,一到关键时刻,教会就掉链子,乃至坑了帝国的事情,都不止一次发生。巴列奥略王朝后期,国家已经风雨飘摇,为了向西方求援,只能竭尽全力进行外交活动,结果教会还是不乐意,违抗巴塞琉斯的命令,导致和谈失败。在这方面,他反而倒退回去了。

    同样,近代早期的英法国王,实际上都已经控制了教会,但他们只是通过权力来把持教会,并不是自己去兼职主教,兼任教会首领。

    唯一符合要求的,大概是教皇国。作为首领的教宗,既是宗教领袖——他一直保有罗马时代传下来的大祭司头衔,也是世俗领袖——教宗有一群世俗封臣。欧洲人也明白,这才是这个“罗马遗存”的标准模板。

    中世纪欧洲的国家,从纸面上来说,也应该是按这个理想模板搭建的。比如很长时间里,唯一一个“帝国”,其实应该是神罗。如果真的达到理想化状态,那这应该是个“神圣”(宗教神性)、“罗马”(政教合一的普世国家)、“帝国”(武力和世俗权力)三种要素都具备的政权。

    当然大家都知道,实际上神罗从来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了……他的国家权力,也因此四分五裂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