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二十八章 劫富济贫的合理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百二十八章 劫富济贫的合理性 (第3/3页)

,轻重缓急之类的套话说了一大堆,就是没说什么时候给江西修驰道。

    湖广、广东、江左、江右的工兵团营组建十分顺利,除了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抄之外,这些地方的人口,也能撑得起工兵团营,再加上京营派出了四千锐卒,前往调度,让工兵团营的组织度有个最低限度的保障。

    王崇古的年纪真的大了,这些驰道,多数都是王家屏在主持,只有大事,才让王崇古把把关。

    115个北方重工官厂的营造计划,不是特别顺利,因为朝廷没有足够的大工匠和熟练匠人派遣,在第一个三年结束时,能够投入生产的官厂,不足五十个。

    这115个北方官厂,预计要用十年才能完成彻底营造,投入使用。

    无序的扩产,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陛下,林博士和李博士送来了新一期的《逍遥逸闻》。”冯保将一本奏疏成呈送到了御前。

    这篇逍遥逸闻,依旧是围绕着林辅成在南洋的视察写的,他和李贽在杂报里,讨论了利润的分配。

    最近京师有一种怪谈,有人觉得:佃租是地主们组织生产的劳动报酬,毋庸置疑,这是绝对自由派搞出来的新把戏。

    而林辅成这个有限自由派的魁首,在这种风力舆论刚刚形成的时候,就打算精准阻击,戳穿了这种谎言。

    李贽和林辅成认为,佃租就是利润,压根就不是特殊劳动,比如组织生产、指挥、监督生产的劳动报酬,这是一种谬论。

    这一点在南洋的种植园里,体现最为明显。

    那些个奴隶们付出了艰难的劳动,连果腹的粮食都无法足额分配,农场主们会在农闲的时候,选择给奴隶配给更少的粮食,然后把粮食高价卖给总督府,或者大明商人。

    不能在农闲的时候,给奴隶太多的粮食,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种烦恼那就是饥饿,吃饱了就会有无数种的念头,这就是农场主管理奴隶的办法。

    绝对自由派想要把利润异化为劳动报酬,最终来证明地主们,或者说掌控生产资料的有产者,对利润分配占据主导地位,是合理的。

    而南洋种植园的现实存在,让这一套说辞就像是个笑话。

    利润的分配,与劳动报酬截然不同,利润和劳动报酬的分配,受完全不同的原则进行分配。

    劳动报酬和劳动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工作内容相关。

    从大明腹地的地主,到南洋的种植园农场主,他们分配到的利润,与所谓组织、监督、指挥的劳动量、强度、时间、智力根本不成比例。

    这种分配原则根本上的不同,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利润的分配,只受生产资料所有权影响,谁拥有生产资料,谁就拥有利润的分配权。

    “林辅成和李贽讲得很有道理,但这里面有另外一个问题,拥有生产资料即拥有对利润分配的绝对权力,这不对吗?”朱翊钧看完了第一篇,眉头紧蹙的说道。

    冯保又拿过来一本杂报说道:“这是他们的第二篇文章。”

    “有趣。”朱翊钧看完了第二篇内容,这一篇解释了皇帝的疑惑。

    劳动赋予价值,这是景泰二年进士丘濬在《大学衍义补》里的观点,哪怕是大小金池城遍地黄金,当人们没有把它开采出来的时候,这些金子一文不值,这些金子,在大小金池城已经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

    田土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劳动,田土只会抛荒,野草丛生,无法收获粮食。

    劳动赋予了价值,那劳动者就对劳动的产出,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利。

    这就回答了皇帝的疑惑,生产者应当拥有对利润的分配权,至少是一部分,这才是合理的,劳动赋予价值这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似乎被人刻意隐瞒了,从来没有人去讨论。

    而李贽之所以要说这个,是因为他们发现,南洋这个绝对自由的市场里,种植园农场主可以垄断所有生产资料。

    在不接壤的南洋海岛上,越大的种植园,出产的货物就越多,就有越大的议价权,利润会越高,成本会越低,这样就会在竞争中胜出。

    大的种植园就可以兼并小的种植园,最终一个岛上只会有一个种植园,即一山不容二虎。

    而且相比较大明腹地的兼并,海岛上的兼并,更加暴力、直接和血腥,通常都是人数众多后,开始攻破别的种植园,抢走所有的奴隶,杀死庄园主。

    绝对的自由,一定会产生绝对的垄断,这是林辅成在南洋观察时候,得到的又一个经过了实践证明的结论。

    “大明的士大夫们可不觉得兼并、垄断是个坏事,林辅成的观点,无法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可。”朱翊钧看完了手中的第二篇文章,摇头说道。

    林辅成的话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但大明士大夫绝对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这是他们的第三篇文章。”冯保又呈送了一本杂报,这是一个系列的文章,而不是单独的一篇。

    金华府知府张问达被皇帝给斩首示众了,临死之前,张问达跟王崇古说了一段话,他发现了经济的潮汐,涨潮和落潮,是因为供应和需求不平衡导致的,即生产相对过剩,引起了经济的落潮。

    林辅成的第三篇文章,也是围绕着张问达最后的观点进行。

    如何让供应和需求之间维持足够的平衡,减少涨潮落潮的落差,防止经济大规模动荡,造成社会动荡,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这个话题,大明两京一十五省的意见篓子们,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李贽认为,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一两银子对他的作用就越小;一个人的财富越少,一两银子对他的作用就越大。

    为了维持供应和需求之间平衡,如果把一两银子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里,这一两银子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多的需求。

    因而要让每一两银子都产生需求、要维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就务必要想办法把富人的钱,源源不断的转移给穷人,使得大家的财产水平相接近。

    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规模的规避掉经济潮汐对所有人的影响了。

    朱翊钧揉了揉眉心“发刊吧,让缇骑保护好他们,别让怀恨在心的家伙把他们给杀了,在这个天变的关键时刻,他们说这个劫富济贫的合理性,势要豪右怎能不怕呢?”

    三篇文章环环相扣,最终的导向就是劫富济贫。

    劳动赋予价值,肉食者分配利润、劳动者只有劳动报酬是不合理的;

    劳动者理当对利润享有分配权,而不是只获得劳动报酬;

    兼并、垄断导致了市场失去活力,且总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潮汐;

    想要让每两银子都创造需求,就要将银子从富人转移向穷人。

    这就是林辅成和李贽这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这三篇文章里,把银子换成粮食,也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朝廷不想阴阳失度、水旱不调,饿死更多的人,掀翻朝廷,那朝廷就要想办法把粮食从富人手中流转到穷人手里,而不是让粮食在富人手里酿成酒,或者在粮仓里腐烂、发霉、发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