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五十六章 不立正神,邪祟自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五十六章 不立正神,邪祟自生 (第1/3页)

    升米恩,斗米仇,在关键时候雪中送炭,给予一点帮助,人们会心怀感恩,但一旦给的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停止了帮助,反而会让人记恨。

    三娘子跑到了皇帝这里告状,说凌云翼过于不近人情,就是升米恩、斗米仇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在官厂里,已经有了很大的苗头,这也是凌云翼整肃官厂的根本原因。

    再这么继续下去,王崇古的心血就全部毁掉了,人心这个东西,向来脆弱。

    “忠顺夫人,文成公在时,是念在绥远新辟,万象更新,如果过分苛责,不利于绥远民生,故此没有过分追究,但里面是非对错,忠顺夫人想来非常明白。”朱翊钧选择了大力支持凌云翼整肃官厂行为。

    大明对北虏作战,最麻烦的就是找到北虏在哪里,现在草原已经定牧,找人易如反掌,这所有事,自然由不得草原人了。

    “陛下圣恩浩荡。”三娘子当然知道是这个道理,最初的时候,草原没什么处理羊毛的能力,大明给的优待是法外开恩,可现在已经发展到往羊毛里掺水掺土的地步,确实是过分了。

    这种人情过重的事儿,不利于草原羊毛产业的发展,过去羊毛预处理是什么技术水平,九年过去了,还是什么水平,没有任何的发展,这对草原的各种产业形成非常不利。

    可还是那句话,人一旦习惯了优待,就会觉得理所当然。

    短期的优待,是为了凝聚人心,但不能把这种优待当做本应如此。

    朱翊钧和三娘子聊了很久,大明皇帝提到了草原高利贷的问题,询问了晋商是否还在作恶,得到了否定回答。

    以前草原人是北虏,朝廷纵容,那晋商自然是无法无天,现在草原人归化,那朝廷不再纵容,大规模的收放高利贷几乎绝迹。

    小规模的自然还有,那种成群结队,弄到捣巢赶马这般地步,已经绝迹。

    而三娘子则汇报了一个让大明皇帝颇为欣喜的消息,那就是蛔蒿的种植规模,蛔蒿最先在山东青州府本土培育成功,而后逐渐在绥远进行了推广,蛔蒿是产自北极圈的一种植物,绥远更加适宜蛔蒿生长。

    隶属于解刳院的绥远惠民药局,在绥远成功种植了三万六千亩的蛔蒿,并且炮制了蛔蒿丸,现在绥远除去过往的牲畜、皮草、羊毛之外,又多了一门产业。

    蛔蒿丸卖的并不贵,二十文一丸,如果种植规模能够进一步扩大,大明可以给全国的惠民药局,甚至是乡野两种配置这种蛔蒿丸。

    这年头,小孩肚子痛,多半是肚子里有蛔虫,本来就吃不饱,蛔虫再吃掉点,吃不好睡不着,甚至民间还有流传用醋杀蛔虫的办法,孩子肚子痛就灌醋,灌到死都杀不了虫,时间久点,虫子就会从人的七窍里钻出来。

    解刳院曾经接诊过一个蛔虫从鼻子里,甚至从眼睛里钻出来的患者,也曾解剖过一个脑子里是蛔虫的患者。

    唯一能用的就是砒霜杀虫,可是砒霜的纯度、计量都无法精准控制的当下,用砒霜杀虫,根本就是在赌命。

    而蛔虫是个穷病、是卫生病,根据对粪便的观察,饮水污染、食物污染越严重,卫生条件越差的地方,感染蛔虫的概率越大,在乡野之间,蛔虫的寄生率超过了八成,而在皇嗣的粪便中,几乎观察不到蛔虫的感染。

    “庞宪大医官留下了惠民药局,救人无数,臣想在绥远给庞医官立个金身像。”三娘子讲述了草原种蛔蒿的规模、蛔蒿丸的产量、对草原的影响后,又说明了自己的目的,并不需要朝廷花钱。

    “为何一定要立像呢,你知道,中原这地界,人活着时候立像,有些不吉利。”朱翊钧不是很认同,他南巡到义乌的时候,义乌有个戚公祠,戚继光一脸尴尬的留在了外面。

    绥远给皇帝塑了金身,朱翊钧反正也看不到,也就捏着鼻子认了,结果现在还要给庞宪塑金身。

    “陛下,万宗伯当年有句话,清议之坛,道释之域,人文之枢,正不主之,则寇必踞焉,义理失其鼎彝,则豺狼踞为巢案;教化丧其圭臬,则魑魅窃作青词。不立正神,邪祟自生。”三娘子思索了下,引用了万士和的话回答了陛下。

    三娘子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但她发现,还是万宗伯总结的更加准确。

    清议之坛,道释之域,人文之枢,就是风力舆论、宗教法场、士林文坛,这些地方如果正义不能主持,那么贼寇必然盘踞,也就是不立正神,邪祟自生。

    政,正人者之不正,当正确的风向不能竖立,那歪风邪气自然充斥着世间,朝廷若是不加及时更正,任由其泛滥,恐怕会造成倾覆天下之祸患。

    立金身,就是确定这份功绩的归属,而不是被他人窃取,不仅要在归化城立一个金身像,立塑像就是在绥远遍地立塑像,还要编纂神话故事,在民间传唱。

    “那就立吧。”朱翊钧最终同意了三娘子的请求,庞宪在绥远发现了牛痘防治天花,还确定了蛔蒿的药理,确实值得这份贡献。

    蛔蒿的药理是由庞宪确定的,为此还使用了一百多名倭奴进行了多组对照实验,当然也出现了一点意外,死了几个倭奴。

    大明皇帝从始至终都把倭奴当耗材在使用。

    “臣叩谢陛下圣恩,陛下圣恩普照万寿无疆。”三娘子再拜,才恭敬的离去,没有在过分严格的羊毛检查这件事上纠缠,继续纠缠,岂不是真的成了胡搅蛮缠?

    现在草原人已经不是胡人了,是堂堂正正的大明人了,不要做这些自降身份的事儿才是。

    凌云翼对官厂的整肃雷厉风行,这种整肃绝非完全反对,他把王崇古所有的文档进行了备份,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进行了归置,防止制度性失忆,等到出现问题方便溯源解决。

    制度性失忆,是对一种现象的总结。

    人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船只浩浩荡荡,福船如同一座大山一样在海上漂浮,但已经没有人知道大福船工作原理了,甚至万历年间一些船匠,只会觉得当初的记载,有些失真,那种船只不利于航海。

    可船匠们面对数人高的尾舵遗物,又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大明在龙江造船厂发掘了一大批大小不等的尾舵,这些尾舵无声的陈述着当初大明水师的辉煌过往。

    大明擅长记录,记录事务的大小、意义、为什么、如何运行,写下来存在某个地方,但随着时间流逝,过去极其重要的东西突然变得不重要,人们开始忽视并且遗忘,随着人的不断离开,当年留下的文档,开始腐朽、丢弃,最终被彻底遗忘。

    造船如此,牵星过洋术也是如此,汉代遍布大汉江山的铁官、铁冶所也是如此,一旦这件事变得不重要,就会慢慢被人遗忘。

    人会忘记一些事儿,制度也会。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凌云翼按照年份,将王崇古、官厂的制度手记,全部进行了备份,方便日后寻找设计之初的冗余,解决问题,也方便知道,当初官厂为何会做出某种抉择。

    “陛下,今天都察院总宪陆光祖提议之事,内阁询问上意。”冯保问起了今天廷议上未决之事。

    都察院建议成立一个专事反腐稽查的反腐司,隶属于北镇抚司管理,但这个衙门,又不完全是由缇骑构成,而是由素衣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