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 谁闹得乱子大,就对谁让步! (第2/3页)
明白,杀了你,事情不是闹得更大吗?”陈末勒动了下缰绳,安抚了下躁动的马匹,如此对抗调查,招致雷霆之怒,事情岂不是变得更加糟糕?
“水浑了,陛下难不成还能沿着京广驰道把沿途官吏全都杀了?就是杀了又如何呢?吏员还是地方宗族,官员还是和光同尘。”
“而且只有斗起来,才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徐成楚看着河面。
把水彻底搅浑,就是这次青马桥坍塌的根本目的。
皇帝就是平叛,也需要时间筹备,水已经浑了,他们就可以浑水摸鱼了,必死的局面就有了一线生机。
“陈指挥。”徐成楚见陈末一脸的疑惑,显然,陈末还是没想明白,青马桥坍塌的原因。
“在。”陈末赶紧说道。
徐成楚狠狠地吐了口浊气,这口浊气包含怨气,他面色冷厉的说道:
“大明的绝对多数,是佃流氓力,他们最是辛苦,不分寒暑的奔波辛苦,生产了绝大多数的货物,他们热爱大明,像你我这般,你在草原做了五年墩台远侯。”
“甚至连朝廷反腐,都要依靠这些克服了千难万险爬上来的寒士。”
“因为你我,既无显赫门第可倚,又无丰厚家资可恃,唯以清名功业立身,故能无畏无惧,秉公而行!”
陈末和徐成楚很像,出身卑贱,但都一步步的通过大明遴选机制,爬进了朝堂之中。
徐成楚继续说道:“可,这占了绝对多数的穷民苦力,与其他阶级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受到的惩罚最重!受不到任何的偏袒!受到了最多最多的不公!”
“凭什么?为什么?因为秩序从来都是从斗争中诞生,而非道德!”
陈末看着徐成楚有些讶异,他终于明白了徐成楚在讲什么,徐成楚敢讲,陈末还真敢听,他是反腐司指挥使,能判他有罪的只有陛下。
而徐成楚这句话,是阶级论第三卷斗争卷里的内容,陈末看过很多次,但徐成楚一番言谈,让陈末豁然开朗!
凭什么戚帅屡战屡胜,反倒是要戴罪立功!因为戚帅性格温和,刀刃从不向内!
凭什么穷民苦力最受欺负?因为他们最是温顺,只要有口吃的,就不会过分反抗!
凭什么匠人任劳任怨,而匠人头子王崇古死了,连治丧都没人愿意前往,更遑论那充满了恶意的谥号忠献!
因为王崇古死了,可以欺负死人,因为匠人任劳任怨,很少表达自己的态度。
所以秩序自斗争中诞生,而非道德,这句话道尽了陛下做决策的逻辑。
戚继光这个大将军现在不仅仅是奉国公,他甚至要反腐;
匠人下山,皇帝不仅默许,还让缇骑前往组织,防止暴力失控,更防止找不到目标;
陛下不止一次表示过,他希望工匠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联合起来,倒逼制度的改良,甚至亲自引导了匠人下山的运动。
“穿儒袍的能搞出很多乱子,所以要对他们让步。”陈末思索了片刻,表述了自己的理解。
徐成楚满脸笑容的说道:“那就比穿儒袍的,闹出更大的乱子!自然所有人都给我们让步了!”
在他没有进镇抚司之前,他觉得朝廷是一个整体,等他进了镇抚司办了很多案子后,他发现朝廷压根就不是一个整体,甚至是七零八落,山头林立。
各家各派都代表了某一方的利益,你要是闹得不够凶,代表你利益的这一派,就争取不到什么权益。
所以,要杀徐成楚,要把水搅浑,要闹大乱子,要闹得京广驰道没办法继续修,要闹到前线没了军需,皇帝、各家各派,自然肯让步了。
“这跟村里争水一样,谁赢了,乡民就帮谁,朝堂争斗似乎也是如此,谁赢了,其他人就帮谁。”陈末面色有些古怪,朝堂斗争,和村里争水几乎没什么区别。
严嵩倒台的时候,京堂官吏互相指责对方是严党;徐阶倒台的时候,京堂官吏互相指责对方是徐党;高拱倒台的时候,互相指责对方是晋党;
“最重要的是赢?”徐成楚笑了笑,摇了摇头,斗争的形式千奇百怪,但斗争的目的殊途同归,赢。
徐成楚看着青马桥,驱使马匹掉头,他准备出发了,他整理了下马鞍和缰绳说道:“其实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何都是驰道,绥远、开陇、京广驰道北衙到郑州段,修的都是顺风顺水,怎么到了郑州到汉口,武昌到广州段,就如此困难。”
“今天早上,我终于想明白了。”
“为何?”陈末也觉得奇怪,都是修驰道,怎么京广驰道后半段,就这么多的幺蛾子事儿?
徐成楚叹了口气说道:“因为土地,修了驰道,沿途的土地都归了朝廷,由工部驰道抽分局所有,绥远的土地新辟,开陇驰道沿线地贱,京广驰道前半段土地也算不上贵,可后面这段,就贵了。”
““荒地无人耕,耕起有人争。”
土地矛盾是核心矛盾,土地的归属是斗争的焦点,这些地朝廷不修驰道的时候,可能一文不值,可是朝廷要修驰道的时候,立刻马上就成了人人都想要的香饽饽。
徐成楚在前往湖广的路上,一直在思索,为何京广驰道后半段,修起来如此多灾多难,今天早上,他才灵光一闪,想明白了矛盾的关键。
“走吧,陈指挥,我拜托你件事,哪怕我死了,你也要带着我的尸体到武昌府,无论死活,我只要到了,就替陛下赢下了第一阵。”徐成楚一扬马鞭,带着缇骑开始南下。
马匹跑动,带起了一阵阵的烟尘,将坍塌的青马桥远远的抛在了身后。
反贪,要做好死的准备,人可以死,但尸体要抵达武昌府,只要他到了,京广驰道窝案,就可以展开调查。
陈末之前是提刑指挥使,他别的可能不擅长,但查案,他能把案犯的祖宗十八代的小妾都查的明明白白。
在徐成楚出发的同一时间,大明皇帝朱翊钧,正在京师文华殿主持廷议,廷议纷纷扰扰,廷臣们的意见也各不相同。
当青马桥倒塌的消息传到京师时,群情激奋,当徐成楚还活着的消息传播开时,群臣们的态度又发生了一些转变。
整体而言,廷臣们的态度,都是息事宁人,既然没有发生恶劣后果,过分追究,反而人心动荡,年久失修、水旱失调、大雨滂沱等等都是造成桥梁坍塌的原因,议论倾向于定性意外。
徐成楚的判断,是对的。
“陛下,让副总兵李如松带领一个骑营前往容城县,提刑千户彻查青马桥坍塌事。”戚继光听了半天,派兵的事儿,没人提出来他提了出来,这是他总督反腐司事的态度。
反腐是陛下的圣意,大明京营就要保证圣意被不折不扣的贯彻下去。
“戚帅,此时调动缇骑,恐怕人心难安,徐御史讲的很明白,最重要的是反腐窝案一查到底。”礼部右侍郎李长春听到戚继光要派兵,有些吓到了,赶忙出来劝解。
“李如松之前就带着骑营在保定府祁州闫家大院镇守过,通过雷霆手段迫使其他圩主主动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