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六十章 谁闹得乱子大,就对谁让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百六十章 谁闹得乱子大,就对谁让步! (第3/3页)

除圩墙。”戚继光提醒李长春,这又不是京营第一次派出镇守,没必要惊慌。

    保定府自俺答汗入寇后,保定府有了604处圩寨,豪强拥兵自重,州县政令不通,就成为了修驰道的阻力,当时有230家圩主主动拆除了圩墙,朝廷不派兵强拆圩墙,这230家就是叛徒,就是人人喊打的目标。

    戚继光看着李长春说道:“少宗伯,青马桥坍塌,不是意外,是奔着徐成楚一行人去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我认为这次完全达到了京营派出的前提:对可能失控的地方,直接武力干预。”

    “戚帅所言有理。”李长春叹了口气,他是温和保守派,几乎所有事儿,他都力求所有人都体面,但这件事正如戚帅所言,不是意外,就是奔着抗命去的,这些人不体面,那就不能怪朝廷不体面了。

    其实李长春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京营派出后,真相就不重要了。

    和稀泥,桥塌了是意外,真相不重要;严加处治,桥塌了是反贼作乱,真相也不重要。

    这世间事,似乎就是这么奇怪,真相似乎从来都不重要,立场才重要。

    李长春忽然想起了在浙江做巡抚的侯于赵,这个家伙,全靠立场去断案,看起来有些不分青红皂白,但是百试百灵。

    “陛下,臣附议。”张居正见左右没人说话,表达了自己的明确的态度,张居正从早上开始就阴沉着脸,冷的吓人,戚继光一说动武,张居正立刻赞同。

    “臣附议。”凌云翼没有任何犹豫的说道:“一群逆党,杀之又如何!就地将容城县衙、乡贤缙绅全部拿下。”

    “臣附议。”大司徒张学颜倒是无所谓,京营派出一个京营,其实没多少钱,朝廷没有权威,根本收不上来税,如此逆党,派一个骑营,已经非常非常保守了。

    “臣附议。”被人寄予厚望的沈鲤,没有出来阻止京营派出,他看着廷臣们说道:“这不是意外,本来徐御史一行人是乘驰道南下,却因为容城县驰道修缮,只能改为官道,才出的意外。”

    沈鲤是礼部尚书,礼法这东西很简单,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之道,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沈鲤不能睁着眼说瞎话,这次根本不是意外,驰道破坏在先,青马桥坍塌在后。

    当阁臣们表达了一致意见后,廷臣们的态度变得统一了起来。

    “李总兵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李如松询问他的意见,作为副总兵,他要跟着戚继光一起廷议。

    “臣奉旨办事!”李如松俯首说道,京营的态度一贯如此,哪怕廷议结果不是派出,皇帝下旨,他也会去。

    一秒六棍不是忠诚的极限,只是一个反贼身边只能站六个人。

    陛下对军兵的态度有目共睹,现在京营因为畏惧流言蜚语不肯回答,日后谁还愿意振武强兵?

    一年俸禄十八银,膏火费六银,顿顿有肉,餐餐有补,万历十三年,额外增发妻室月粮四斗米,若有子则再给两钱银,有三子女,再给两钱银,京营有振武三级学堂,可以上振武大学堂,死后有殊荣,太子扶灵柩祭祀天地安葬。

    李如松认为,京营是否派出,就不该拿到文华殿廷议,这帮文臣除了和稀泥,什么都不会做,陛下圣意独裁就是!

    大明的文官用人朝前,倭患肆虐,把军兵当人看,倭患平息,把军兵当倭寇整!

    杭州罗木营为何哗变?为何浙江九营接连响应?为何应天府连番数次削减振武营军饷,甚至把妻室月粮给停了,激起了振武营兵变?

    朱翊钧示意冯保宣旨,并且把调兵火牌交给了李如松。

    圣旨念完后,朱翊钧又特意叮嘱道:“到地方后先发安民公告,若是矛盾激化,就让墩台远侯拉大栅栏隔绝街道,让百姓在家不得外出,不得参与制造骚乱,不要听信鼓噪。”

    “不要肆意枉法,对躲于家中百姓不要出手,但不听劝告,执意上街鼓噪声势者,不必手下留情。”

    “骑营派出,一日给三分银,归营之后,额外给十月俸。”

    “臣遵旨!”李如松再拜,领圣旨调兵火牌,转身离开了文华殿,前往北大营调兵去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但朕今日不遣京营军兵前往,徐成楚南下执行王命,必不顺利,反腐乃国朝大事,势在必行。”朱翊钧对着廷臣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皇帝,对于戎事一定要慎重再慎重,能不轻易动武,就不要动武,但这次不得不调兵前往。

    因为如果他这里没有反应,真的把青马桥坍塌定性为意外,不光是徐成楚会非常危险,这反腐事,就到此为止了。

    多少双眼睛看着,等待着看皇帝的反应。

    申时行出班,俯首见礼说道:“陛下,为何是在容城县,臣本来以为会在湖广,毕竟案子在湖广,可是徐成楚在容城县就遇袭了。”

    “显然,京广驰道窝案,不仅仅在湖广,还在河南,在北直隶,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果徐成楚到了武昌府遭遇到了这些破事,还能说句朝廷法网过密,才有了对抗,这在容城县就出事了,显得十分怪异。

    申时行认为,这十二案就是层窗户纸,真的捅破了,里面还有事。

    “臣以为,调兵容城,理所应当!陛下,显然有人不想朝廷真的在驰道反腐。”王家屏出班俯首说道:“陛下,臣还记得文成公旧事,宣大长城,如果这次朝廷退让,恐怕日后,朝廷扔多少银子,都修不出驰道了。”

    王崇古在宣府大同做总督,拿了朝廷二百多万银子,长城鼎建,一点没修。

    王家屏的意思很简单,日后朝廷还修不修驰道?修,就调兵,不修了,就不必调兵了。

    这次不严加处置,驰道造价只会越来越贵,贵也就罢了,修都修不出来,才是最可怕的事儿。

    “文成公旧事不必再提。”朱翊钧看着廷臣说道:“既然已经调兵前往,就势必做到雷厉风行。”

    做之前想明白,一旦决定要做,就不要反复,一以贯之,这是朱翊钧做了十八年皇帝,实践中明悟的做事道理,反反复复犹犹豫豫,一事无成。

    更不要美化自己当初没有选择的那条路,每条路上都有它的荆棘和风雨,那些美好,只是未曾踏足的幻想罢了。

    “臣等遵旨。”张居正领群臣齐声说道,在文化殿门里,吵翻天都可以,但是出了门,决策就是决策。

    “有件好事,大明前往东太平洋的使者带回了好消息,墨西哥、秘鲁、智利总督已经答应,明年春天前来大明,协商环太平洋商业联盟之事。”朱翊钧等群臣各自回到座位,才宣布了一件好事。

    这几个东太平洋的总督答应了大明的邀请,这次前来,自然要承担一些风险,但环太商盟完全值得冒险。

    凌云翼左右看了看,平静的说道:“早死晚死,和死在谁手里的区别罢了。”

    此言一出,文华殿里一片安静,凌云翼的话揭露了个事实,大明既然选择了开海开拓,大明就和这些总督府有了根本上的冲突和矛盾。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