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六章 大清官东躲西藏,徐瘿瘤只走后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零六章 大清官东躲西藏,徐瘿瘤只走后门 (第2/3页)

有额外解释了一句。

    大医官认为戚继光这个病例,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不是大医官们限制的好,而是奉国公自己克制了那股本能的食欲,才能让身体走向了正向循环,这个毅力,根本不是普通人所具备的。

    “你说朕日后,会不会和戚帅一样得这个病?”朱翊钧放下了格物报,询问冯保。

    冯保非常肯定的说道:“陛下没有暴饮暴食,按照洪武祖制,晨昏十二道菜,中午二十四道菜,陛下晨昏只有两道菜,中午只有四道菜,饭一碗,汤一碗,再加上还要操阅军马,臣觉得不会,甚至觉得有点不够吃。”

    皇帝今年三十岁了,按照大明皇帝,普遍三十多岁暴毙而言,皇帝该准备后事了。

    但冯保认为陛下绝不是短命鬼,看陛下的食谱就知道了,陛下这就是奔着活过朱元璋去的,这么魁梧,如此繁忙,吃这么点,多少有点饿,主要是操阅军马,很是耗费体力。

    陛下现在,已经违背祖制的节俭了。

    解刳院的这份关于糖毒消渴的研究,是有极大的医学价值,而且给出了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案,但问题是,人是否能够执行到位。

    人比人想的更加胆小,别说镇抚司的后悔椅,衙役上门,基本人人胆战心惊;

    同样,人的意志力比想象的要薄弱的多,出现了三多一少的症状,其实很难控制住自己的饮食了。

    解刳院是当年朱翊钧不务正业的产物,而这些产物,正在给大明带来许许多多的改变。

    “陛下,徐成楚今年过年,家门口出了点事儿。”冯保从缇骑的塘报里,翻找出了情况,放在了陛下面前。

    这是一件不太起眼的小事。

    徐成楚的次子今年才十岁,正是撒欢的年纪,但徐成楚过年闭门谢客,让这个次子没办法出门撒欢,别的小孩在外面玩炮仗、烟花爆竹,徐成楚这个次子,只能躲在家里,谁都不见。

    初二早上,徐成楚的次子,趁着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想偷偷溜出去玩,刚开门,就有个送礼的人,直接上前,这个送礼的人等了好久,才等到了开门。

    十岁的孩子,和这位送礼的人,发生了一些冲突,礼盒里是一块来自云南的原石,已经切开了,是翡翠,原石重量快五斤了,孩子不要,送礼的大人就一直往门里塞。

    孩子有些手足无措,立刻大声哭了起来,这送礼的大人更加手足无措,情急之下,拿出了几张黄金宝钞,最起码也有十几张,说是压岁钱。

    徐成楚的次子撕碎了这几张黄金宝钞,趁着对方愣神,退回了家中,关上了门。

    这件事被缇骑们看到了,缇骑们记录下来,将其称之为:大清官东躲西藏,徐瘿瘤只走后门。

    孩子连出门放个炮仗,都得躲躲藏藏,否则就会被人给抓住把柄,一个伪君子的大帽子扣下去,徐成楚这骨鲠正臣、清流、反腐御史,就都成了笑话。

    做个清官,就是这么难。

    缇骑事后调查发现,其实多数人给徐成楚送礼,都是奔着结个善缘去的,没有什么目的,就是生怕不给这份银子,反腐司的刀就砍向了某个衙门口,影响了他们这个生意。

    像给原石的这位,就是西土城豪奢户的一个经纪买办,主要做的就是翡翠生意。

    这位经纪买办,在年前的时候,得到了东家的授意,这些西土城的豪奢户们,也没别的意思,是怕沿途钞关、抽分局、地方衙门们以上面查得紧为名义,卡他们商队过关。

    上面查得紧,意思就是多给点钱,但凡是朝中有点动作,最先遭殃的就是他们这些行商,若是说在徐成楚徐御史这里,有了过年拜年的关系,就能少给点钱。

    “不要还硬塞啊?”朱翊钧看完了这份塘报,有些感慨的问道。

    冯保笑着说道:“能硬塞,也是因为徐成楚的官儿小,他但凡是官儿大点,家里有个门房,有几个护院,门前再蹲俩石狮子,硬塞都没这个门路不是?”

    送礼,真的没那么好送的。

    徐成楚人在反腐司,他看的很清楚,王篆就是从推脱不掉的人情往来开始,到帮衬办点合理合法的小事,再到不合理但合法的小事。

    如果不是张居正及时出手,王篆一定会继续向下滑落,变成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大事。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真的困难。”朱翊钧朱批了这份塘报,缇骑之所以过了一个月才呈报,主要是调查下这些给徐成楚送礼的家伙,到底有没有问题,背后都是些什么人。

    缇骑拿徐成楚打窝,是为了自己的考成,但凡是有问题,都是各衙司的指标。

    知行合一,真的很难很难。

    “去松江府那是几个御史,连章上奏,要求对所有松江府地方学子,每年到水师军营操阅军马。”冯保看陛下开始处理奏疏,将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

    朱翊钧拿着几本奏疏有些疑惑的说道:“朕不是朱批了吗?他们有点太极端了,王谦的校规校训完全够了。”

    “御史们有些语焉不详,惹得礼部尚书沈鲤下了公文到松江府,询问为何咬着不放,这几位御史才说了其中详情。”冯保解释了其中的细节。

    这些个御史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才顶着圣怒,顶着内阁压力,也要如此连章上奏。

    他们可是惹了陛下生气,才被陛下派到了松江府。

    这些个御史去了一个地方,名叫天马书院,位于华亭县内。

    天马书院的乱象,让这些御史变成了骨鲠正臣,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变成了天马书院的学子那样。

    松江府日新月异,有了很多的新贵,这些新贵们普遍比较忙碌,更没有什么世代家训,有些人就把主意打到了这些新贵的身上。

    朝廷建的公学堂是集体授课,成还是不成,全看自己造化,而好的私塾,不是有银子就能进,一些个严格的书院,光是进门的考核,对没有家学的新贵而言,都是难如登天。

    天马书院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了,几个经纪买办一合计,重金聘请了一些个名儒,但这些个名儒收了银子,却不去天马书院上课,而是安置自己不成器的弟子去。

    书院初心逐利就有问题,教书的教师品行也不过关,这些个学子们进了山,就跟与世隔绝了一样,再加上父母本就忙碌,没空管教,而且花了重金,寄托了过多、甚至可以说是离奇的期许。

    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天马书院的学子,思维极其古怪,做事非常偏激,性格十分恶劣。

    竟奢攀比,这些学子,已经竟奢到了谁家伴读书童更好看、更能打的地步,对性格胆怯、弱小者的欺凌,更是表现的毫不掩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