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九章 无血义,无上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零九章 无血义,无上恩 (第2/3页)

   “这不稀奇,北宋时候,有五路伐夏,也是类似的事情发生,本来碾压之势,生生吃了败仗。”

    派京营压阵看起来是兜底,其实是胡闹。

    时间稍微长点,京营觉得自己是京师来的,一定会指手画脚,地方军自然不服气,就会暗中给京营下绊子,也不用平播州了,光内讧去吧。

    而且这京营和地方军发生冲突,京营还会吃亏,为了不被军法处置,但凡是打起来,都是赤手空拳的打,械斗会被视为哗营,是要砍头的,赤手空拳打斗,就只讲血勇之气了,不那么讲配合协调。

    京营四百人和辽东军四百人赤手空拳,辽东军人高马大,京营锐卒不遑多让,最后就打了个平手,辽东军私下里看到锐卒还会说,吃了那么多饷银,也不过尔尔!

    行伍之间最容易斗气,京营锐卒那叫一个气,又没处撒,最后都撒到了倭寇身上。

    “如此。”朱翊钧哑然,他从不插手具体指挥,但凡是他插手了,这些年,大明军绝对不会赢得如此轻松!

    张居正和凌云翼互相看了一眼,彼此都是有些心有余悸,他们也是比较支持派出京营压阵的,但现在戚继光一解释,他们才知道,原来不能派,怪不得之前大司马曾省吾,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曾省吾反复强调,西南汉军可信,不仅是可以信任他们不会拥兵自重,更可以信任他们可以打赢,不要画蛇添足反成害了。

    谁跟你蛮夷是老乡?即便是大明王化云南两百年,这种想法,在汉军中仍然十分普遍。

    八路齐头并进,二十四万汉军,其中七路主要负责压阵和武装巡游,震慑土司,主力只有刘綎一支三万,如果力有未逮,才会从其他几路吸纳军兵补充,增加兵力。

    这次平播之战,更多的是耀武扬威,为东吁开拓,赢下稳定的后方。

    “戚帅,朕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戚帅在最新一篇的战争论中说:无血义则无上恩,故此兴文匽武,此何意?”朱翊钧见正事说完了,说起了他最近读战争论的疑惑。

    他对血义一词,不是特别的明白。

    “血义。”戚继光有些犹豫的重复了一遍这个词,他之所以语焉不详,其实就是不想说的那么清楚,虽然只有两个字,但非常的沉重。

    戚继光的脸色有些凝重的说道:“陛下赏罚分明,但其实这战争的功劳,多数都是由将帅领走了,军兵领的不多,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光是敌人的遗骸,还有自己一方军兵的牺牲。”

    “臣的副将陈大成,一生杀敌无数,其勇武、其才智,决不逊于臣,但臣做了奉国公,他仍然是臣的副将,现今已经垂垂老矣,再无冲杀的机会了。”

    陈大成若是听到,一定会指着自己,一脸的问号。

    陈大成有自知之明,他就不是将军那块料儿,他曾经做过蓟州总兵,后来发现各种事根本处理不过来。

    这番话是戚继光自谦,但其实戚继光说的是军功分配的问题,打仗,大部分的军功都是军将们拿走了,庶弁将吃了点骨头,军兵们喝了点汤。

    但即便如此,这口汤也很有油水了。

    血义戚继光解释的非常清楚,在军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的将帅们,军兵不抵背杀敌,就没有情谊,将帅就不会把军兵当人看,这才会有克扣军饷、奴役军兵等事发生。

    长期没有战事,将领们哪里还能清楚的感受到,是军兵士卒用血肉性命,在供养他们?怎么可能厚待军兵士卒?

    承平日久,武备不兴,可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还有人心,还有组织度,骤逢大战,将不知兵,兵不信将,打起来可不就是一输再输,一溃千里?

    这就是无血义,无上恩。

    戚继光无奈的说道:“陛下,眼下大明就变成了以前,大明军容耀天威,四夷俯首莫敢不臣,大明军无用武之地,不打仗,就没有血义,兴文匽武成为必然。”

    兴文匽武,不仅仅是士大夫搞出来的一种风力舆论,更是一种长期没有战争,军队战斗力自然衰亡的必然。

    比如,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马芳、刘綎等常年带兵打仗的大将都知道,军将第一要务,就是决计不可贪功冒进。

    光是不可贪功冒进这么一句话,李如松的耳朵都快被磨出茧子了,但李如松在朝鲜战场吃亏之前,还是不把这句话当回事。

    时间稍久,人们都会忘记这一铁律。

    没有战争,则将领和军兵之间就没有血义,将领就会视军兵为奴仆,军队组织度下降,战斗力持续下滑,各种烧杀抢掠之事,必然层出不穷,再加上兴文匽武的风力舆论,这匽武就变成了必然。

    “杜绝兴文匽武,难不成靠养寇自重不成?”朱翊钧眉头紧蹙,按着戚继光这个说法,只有养寇自重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也不尽然。”戚继光十分肯定的说道:“比如重开西域,比如倭国,都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彻底解决的,还有此时的西南,都是用兵的方向。”

    大明这次平定播州之战,这一记重拳,只能管二十年左右。

    二十年是一代人的时间,下一代西南土酋们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就得再来一次,如此循环往复,再配合改土归流,大明对西南王化可以持续进行。

    陛下的恩情还不完,但是会被人忘记,只要二十年,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养寇自重是小道,主要看朝廷的战略,如果朝廷不想开疆拓土,选择精算失地,那地方军也只能养寇自重了,但朝廷战略还是开疆拓土,那就没必要养寇自重。

    大明朝廷是个郡县帝制,主要还是看皇帝是否有雄心壮志,一旦皇帝懈怠,大臣们闻到了味儿,自然竭力制造承平日久的景象。

    应州之战,大明武宗皇帝和小王子,几十万大军在应州城外打了五日,大明并没有取得彻底胜利,是小王子收拾了战场,所以最后大明能统计的首级功只有十六人。

    但这一战,军兵将帅之间就有了血义,小王子几十年不敢南下了。

    “如此。”朱翊钧结束了这次的戎事奏对。

    “臣等告退。”戚继光和凌云翼起身告退。

    张居正单独留下,主要是和皇帝沟通下稽税事宜,包括戚继光提到的对稽税院进行内部清查,张居正这次的整肃,需要皇帝的支持,没有皇帝支持,他一事无成。

    大明这架庞大的机器开始转动,积极备战平播之战,即便是梁梦龙还没有入川,但小规模的冲突已经开始。

    杨应龙,他后面有人,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一群觉得川中空虚,可以趁机做事的西南土司世酋。

    大明有制度对这些土司世酋进行管理,而这次这些土司世酋的谋叛,倒也不是要再建大理国,而是希望朝廷的缰绳能松一点,比如这个动辄砍头的会勘制,如果杨应龙成了,那其他土司世酋就不会参加会勘了。

    要是朝廷赢了,那只能继续前往成都或重庆会勘,被朝廷审问。

    大明军前期侦查,做的并不顺利,隐藏在大山里的生苗,开始频繁袭击大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