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五章 造船业的好日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二十五章 造船业的好日子 (第2/3页)

不过,阿道夫的这种思想,在德国还是收获了不少认同的,在他之前,威廉二世也没有少对东非有所微词,对于东非这种“杂血”,德国就一直看不上眼。

    现在,德国对东非的态度,就更类似前世对苏联开战前的态度,东非只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

    前世,从一战战败到巴巴罗萨计划以前,德国和苏联明面上好的几乎穿一条裤子,德国的许多研究放在苏联,甚至德国士兵训练也放在苏联进行,二战爆发后,两国更是瓜分了波兰。

    可能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的历史渊源,才导致了前世,苏联领导人约瑟夫一直到两国开战前,还错误的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不可能和苏联翻脸。

    因此,恩斯特必须把德国侵略东非,作为一个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尤其是在北非和中东地区。

    苏联有石油,中东同样如此,更别说中东还有苏伊士运河这条世界海上贸易大动脉。

    而前世,德国是切切实实把手伸到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尤其是北非,还打响了“沙漠之狐”这种世界名将的名号。

    总而言之,东非和德国的关系维持在一个脆弱的平衡,只要德国触动了东非的敏感神经,两国关系就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之相比,还是奥匈帝国更对东非的胃口,可惜,奥匈帝国现在自身难保,东非在欧洲的这最重要的盟友,极有可能在近期内彻底被颠覆。

    之前,奥匈帝国稳定的时候,其实,还能起到润和东非和德国关系的作用,现在,没了这个中间人,东非和德国关系只会更加恶化。

    当然,对于这种恶化,恩斯特现在并不关心,他已经在心里提前给德国判定上了“死刑”。

    因此,现在东非在战争准备上的两个研究重点,分别就是日本,还有德国,东非国防军未来应该具备压制两国的实力。

    恩斯特说道:“国防军武器装备研发,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一要盯紧欧洲方面,二要盯紧南洋海域。”

    “在欧洲,如果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非就是最后压轴出场的决定性力量,要尽可能把我们的伤亡和损耗降到最低。”

    “欧洲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是帝国陆军的重点研究方向。”

    “在南洋,拓展到整个太平洋,海岛,丛林作战是我们主要研究方向。”

    “这两个地区,前者更重视军队规模,大兵团协作性,还有装甲部队机动性,后者更侧重武器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欧洲方面的战争,更适合常规化作战,而南洋地区,就更适合特种化了,就南洋那个地形和气候,常规军队想要发挥作用也缺乏合适的环境。

    恩斯特接着说道:“不过,对于帝国而言,最根本的还是海军发展问题,没有强大的海军,帝国军事力量就很难投射。”

    “东非毕竟是海洋帝国,和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以及其附属的地中海海域,所以在海军力量筹备,是帝国军事扩张的重点方向。”

    “但是,现在东非海军扩张并不适合公开化,而应该悄悄的进行,以免引发国际社会紧张,扰乱地缘平衡,这样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弗里德里希皱着眉头问道:“如果想悄悄的扩张海军规模,对我们而言可不容易做到,毕竟盯着东非的国家太多,我们东非本身因为国情,也不容易隐瞒。”

    这里,弗里德里希所指的国情就是东非海岸线和港口条件,想要秘密建造军舰,并且不被敌人勘测到,就必须具备隐蔽性。

    日本海军秘密扩张,这方面就具有地理上的优势,首先就是日本海岸线曲折,优良港口众多,多峡湾,其次日本山地多,这使得日本海军造船厂的隐蔽性很高。

    而日本的优势,就是东非的劣势,东非港口相对缺乏,且沿海港口缺乏遮蔽物,一些东非造船厂从海上就可以被发现一些情况。

    恩斯特说道:“我们是不好公开建造大型军舰,但是伦敦条约限制主力舰艇,可海军并不仅仅是由主力作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