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天下为一婚 (第2/3页)
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暴动;黄河不曾大范围决口,也没有什么地方发生大面积的强烈地震。大清的官员们可以大大称颂一番“中外奠安,黎民被福”了。
这一年,在中原大地上,依旧慢吞吞地行驶着马车、牛车和手推的独轮车,坚硬的木轮沉重地刻划着黄土地,继续为她增添苦难的皱纹;从三家村里的老童生到京师书香世家的子弟,依旧将目光和精力聚集在四书五经上,揣摩着如何“破题”、“承题”,梦想着状元及第,一举成名天下知;乡村的集镇上,依旧靠风箱、木炭、铁锤装备起来的铁匠炉为农民们提供锄头和镰刀;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舍不得点起小油灯,借着月光,依旧摇着她陪嫁的那辆老纺车······
这一年,新年伊始,朝廷里一派喜气洋洋,头等大事是正月里皇上大婚,二月里皇上亲政。
清代皇帝大婚比历代皇帝奢华更甚,是极尽奢侈铺张之能事的,光绪帝是清代正常地举办大婚的最后一个皇帝。
这次大婚,共花费银550万两。其中,各种“外办”耗费,共为105万余两,占大婚开支总额的20%左右;而由“内办”的帝、后应用冠服、朝珠、钿钗、金银珠宝玉器,嫔位所用器物,皇后妆奁,以及后嫔铺宫应用的金银器皿等,共为银400万两以上,占总耗费的80%左右。
这些银两主要是从各省、各税关指派筹解的,是从全国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虽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对筹办光绪大典曾假腥腥地说:“国家经费有常,目下整顿武备,需款孔多,各省时有偏灾,尤宜体念民艰,爱惜物力,朝廷躬行节俭,为天下先,该大臣等,务当仰体崇实黜华之意,严饬承办各员,认真原理,不准稍涉浮冒。”但实际做法则完全相反,大婚典礼的经费,不但没有“节俭”下来,反而逐步加码。光绪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慈禧明降懿旨,光绪大婚应需款项,“著户部先行筹画银二百万两”,各省“预为指派二百万两”。半年之后,光绪十四年正月十七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福锟面奉懿旨:“办理大婚之款四百万两尚不敷用,著户部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