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九章 天下为一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九章 天下为一婚 (第3/3页)

筹拨一百万两”。九月二十六日又奉旨“续行筹拨五十万两”。三次共筹拨银550万两。

    如果了解一点宫廷办事的内幕,也就不会奇怪了。一般的“规矩”是“倒二八到工”。也就是说,在报销的经费中,一般只会有二成用于工程本身,其它八成由管工大臣、监工大臣、收工大臣和各级经手办事人员层层分肥。至于能不能有二成用到工程上,还要看大臣的人数和人品,遇到大臣人多或特别贪的,二成也保不了。

    如一个门帘二万五千两,其实所费不过数十金这里所说的“数十金”,弹性较大,按照最高的上限,就算是一百两,二万五千两也是它的二百五十倍。至于奉旨“总司传办一切”的李莲英荷包里装了多少,真正用在皇帝、皇后身上的究竟有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太后万寿、皇上大婚这类重大的庆典,更是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们发财的极好机会。

    而此时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如果每人每年口粮按二石计算,计折银二两九钱二分。光绪大婚耗用白银550万两,按当时的粮价折算,可购买近400万石粮食,足够190万人吃一年。大清朝正处在内乱外患丛生、天灾人祸迭起的重重灾难之中,如此奢侈铺张的皇帝婚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的。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山东河决,毁坏历城、齐东、利津等堤埝,大片地区遭灾,清政府仅拨银16万两赈灾;光绪十一年两广水患,慈禧仅下令拨银6万两赈济;光绪十二年北运河决口漫溢,使永平各府受灾,朝廷只拨银12万两救急;光绪十三年郑州河决口,南入于淮,使河南、安徽大片地区受害,清政府仅截留京饷漕折银30万两赈恤。到了光绪十四年,由于皇帝婚期迫近,忽有江北匪,为了皇帝大婚,调军速剿,用款振济,而免除了某些地区的税赋钱粮。

    这样一对比,可见清王朝用于人民生计迫切需要的开支寥寥无几,而从民众身上疯狂榨取的财富则多得难以计量。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