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零九章 “短期效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零九章 “短期效益” (第3/3页)

变化也带来了,对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变革的呼声。1901年10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大声疾呼:“以今日之势,非大举政界而改革之,不足以变法之再续行。”

    但是政治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事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政局的混乱甚至政权的崩溃,对于由传统君主政体向现代民主政体过渡的变革,由于变化幅度巨大,其操控难度就更大。

    英国的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改革者必须比革命者具备更高超的政治技巧。……一个成功的革命者无须是政治巨匠;而一个成功的改革者则必是一流的政治家。”

    光绪和改良派本想让刘飞扬来出来带领改革,但刘飞扬早已属意革命,因此他不愿接手。而中国还有一个差强的人选——李鸿章,他虽然对改革不熟悉,但是他的国内的最大威望,如果领导改革还是颇为人信服的。可不想李鸿章在1901年9月病逝,淮系立时成一盘散沙,刘飞扬借机开始收编淮系。

    这样,光绪只得让能说会道,有一脑的空想却无干实事的本领的康有为出来主持改革。

    1901年10月22日,清廷颁发了仿行立宪的上谕,确立预备立宪为基本国策,并决定从改革官制入手,以为立宪的基础。这是一个震动中外的大举措,宣布了国家由此正式进入预备立宪的实际操作阶段,即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开始近代化。

    立宪前的准备工作之艰巨,非一朝一夕所能蹴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

    在仿行立宪的光绪“上谕”中说道:“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

    改良派开始为了他们梦想中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立宪改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