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八章 末代皇帝政启 (第3/3页)
的第二天(1904年7月15日),政启皇帝发出上谕,强调政治改革政策的连续性:“凡先朝未竟之业,莫不敬谨继述。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仍以政启二年为限,······期在必行”。
政启皇帝还颁发谕旨,规定自此朝廷的谕令须由军机大臣署名方生效,意在参照君主立宪国由国务总理附署之制。政启每日必临朝听政,并频繁召见臣工。一切奏章,他都要亲自批阅,还仿照雍正皇帝,在所有奏折上勤加朱批。即使在普通的谢恩折上,他也打破常规,加以批示,谆谆以宪政为嘱。
居丧期间,政启皇帝经常召集军机大臣和内阁大臣筹商预备立宪之策,特别指示他们,凡是朝廷交议的有关宪政事件,要首先研究,议复不得超过5天。他认为咨议局是立宪的基础,非常重视。他关心罗致宪政人才,应端方之请,还重新启用了在戊戌变法期间被罢黜的原湖南巡抚陈宝箴,提拔他为军机大臣。并不时敦促督抚认真筹办宪政。
1904年9月6日,在颁布的上谕中,政启再次重申预备立宪国策的不可动摇性。“国家预备立宪,变法维新,叠奉先朝明谕,分年预备,切实施行。”
为了表示朝庭的立宪决心,10月23日,朝庭以云贵总督升允奏阻立宪开缺,从而打破了立宪以来处分地方大员的记录。
政启还借着对已故皇帝举行奉安典礼的时机,邀请各国使节来到皇宫参与宴会,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支持帝国的改革事业。至少从表面看来,他能够做到举止文雅,从容自若,与各国代表一一握手,气氛十分友好。
这足以说明,政启他渴望人们把他看作一个开明的、力求与各国友善的大清皇帝。政启希望以自己的改革姿态赢得社会个个阶层的信任。这样的愿望和做法,对于任何走向前台的新一代执政者,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政启主政初期的一系列变革姿态赢得了一定的社会拥护,包括民主、清流党和人民力量党的一些高层人物对政启抱有很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