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保皇党少壮派 (第2/3页)
大的政治号召力。不论刘飞扬在这个时期于主观上是否有分离倾向,他的势力之大足以让新崛起的政治核心心存顾虑,同时,由于光绪皇帝作为国内百姓颇有好感的皇帝消失,也在客观上为刘飞扬减少了政治上的束缚。无论是刘飞扬自己,还是保皇党少壮派,双方都心存猜忌,二者的不信任心态导致时局更加紧张,甚至达到剑拔弩张的状态。
但是事情绝非这么简单——矛盾和猜忌只存在于保皇党少壮派与刘飞扬个人之间。因为刘飞扬并不孤独,他虽然位列军机,坐镇京师,但一直是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并且身后有强大的人民力量党、隐蔽的国民党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作为后盾,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清朝大多数的军事力量。
而以政启为代表的皇室也并不单单是满人政权的代言人,保皇党的领袖,同样民主党、清流党也是清朝正统的忠实维护者,也是继光绪之后改革运动的实际主持者,自然也有一大批追随者。
无论哪一派政治力量在角逐中落败——不管是刘飞扬还是政启皇帝,都意味着一场巨大的政危机。
一旦刘飞扬在政治上被排挤出局,则预示着朝庭内外的一大批掌握着实际权力的刘飞扬势力将与朝庭结下仇隙,更预示着地方督抚权力遭到削弱,局势势必朝着危机方向发展——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很可能以革命、内乱而告终。
一旦政启皇帝的中央集权政策改革受阻,则意味着近代化进程遭遇挫折,在没有强有力中央权威的前提下,政治体制的转型、新政政策的顺利施行也无从谈起。民主党和清流党的和平改革的愿望,君主立宪的制度难以实行。
也正因如此,政启和刘飞扬二者的对立和矛盾更显得错综复杂。
本来政启改革开局还算顺利,经过几年光绪的政治的改革,实业经济的建设,所以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政根基。社会的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项改革都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并直接推动了政治体制本身的变革;但是改革形势的发展,不但没有消除中国国内的压力,而且进一步激化了一系列的新矛盾。
新政改革尤其是宪政改革,涉及到各派政治力量的权力和利益冲突。
特别是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