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一章 “铁路国有”(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一章 “铁路国有”(二) (第3/3页)

于猛烈的反对声浪。

    但当锡良的上奏等待朝庭批准之际,美国也进而要求为中国铁路贷款,因为当时对铁路投资可以获取暴利,美国人不愿意自己被落下。这就牵涉到美国与四国银行关系的处理。同时锡良这位当事责任人的突然调任也造成了事情的延宕。

    虽然帝国政府的这一计划未能立即成功实施,但它的铁路国有思想已经完全形成。

    民间舆论也有进一步向朝庭倾斜的迹象。随着成昆铁路、粤桂铁路的借款基本洽谈完成,拒款运动已发生明显转向,在这种情况下,报章开始公开讨论铁路外债的可行性问题。就在锡良与三国银行草签借款条约的同一时间,陕西提学使卢靖在一篇关于公债的意见书中,带着焦虑的情绪批评了拒债论,他称“今犹不输入外资,非束手待毙之道乎······而谓赤手空拳,能转贫弱为富强,不自取灭亡者,异日抉吾眼拔吾舌也。”

    盛宣怀后来也认识到商办铁路本身有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路工濡滞,耗费浩繁,皆出意料之外”。他还指出,铁路不能完工,则所入必不能敷所出,亏损反过来又使民众受苦,“是欲利地方,而适所以害地方也”。并认为铁路建设的资金缺口数目是如此之大,但是民办铁路公司又纷纷出台拒绝外债的规定,这就决定了铁路建设必定受到影响,再者,虽然外国债权人可以从中攫取巨大收益,但是任何一家外国银行或公司都不敢冒风险把巨资借给民办公司。这样的事情必须由朝庭出面方能解决。

    1906年初,盛宣怀在度支部尚书载泽的支持下接任邮传部尚书一职后,更加快了国有政策的正式出台,他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资本条件下,单纯的筹款自办是“与实事毫无补救”的“徒托空言”,铁路建设事业是国家经济领域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也是现时能够获得大量财政支持而有利可图的事业,对国家财政、金融运行与发展影响至巨,政府不可不重视。盛宣怀的观点也更加契合政启的主张。

    至于在铁路建设中利权受损的问题,盛宣怀表示这是中国铁路建设的无奈选择,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只要不出意外,铁路运营的利润一定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够偿还列强债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